有哪些是中华传统礼仪

发布者:自由的坚冰 时间:2024-5-16 12:49

有哪些是中华传统礼仪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碰见之事,具体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礼的要求很多,在生活中,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友弟恭”,夫妻间要“相敬如宾”,朋友间要“谦恭礼让”,邻居间要“守望相助”,等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也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分为人生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不同的分支。现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礼仪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变换。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在西方向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奉茶礼仪

1.俗话说:酒满茶半;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2.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3.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4.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5.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6.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

7.选茶也要因人而异,如北方人喜欢饮香味茶,江浙人喜欢饮清芬的绿茶,闽粤人则喜欢酽郁的乌龙茶、普洱茶等。

8.茶具可以用精美独特的,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

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

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

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

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嗅茶礼仪

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茶的品种特点,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温壶

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各种茶盘中。

装茶礼仪

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

请茶礼仪

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态。

续茶礼仪

往高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茶艺

表演茶道技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中国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种,有其严格的操作程序。

五礼之吉礼

吉礼是五礼之首。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古人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受惠于万品百物,方才能够生息繁衍;自家的祖先,代代不懈的努力,为家族的繁荣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对于它们的恩泽,人类一定要有所回报,回报的方式就是祭祀。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将祭礼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之下又细分若干等。

大明宫完整再现1300多年前唐代“冬至祭天礼”。 记者 贺桐 摄

祀天神:主要包括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等。根据它们与人类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分为大示(qi,音祈)、中示、小示三等。

注意: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

大示是指昊天上帝,又称玉皇大帝,宇宙中所有的神都归他管,是百神之君。实际上是指北极星。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里的“北辰”,就是北极星。在满天的星斗中,北极星位于正北,恒定不动,其它的星星都拱卫着它、围绕着它转动,被视为百神之君。

古代帝王称“天子”,受命于天,与天有特殊的关系,所以,普天之下,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天是一国之中最重大的典礼。在古代中国的阴阳学说中,天为阳,东南西北四方中南方为阳,所以祭天的场所要在国都的南郊;天是圆形的,祭天之坛的形制必须与之相应,所以天坛是圜形的,称为圜丘;一年四季,阴阳轮回,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所以,祭天的日子必须是在冬至日。

中示是主要是指天上的七曜,指日、月、星(古代特指五大行星)、辰(指十二次),它们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

小示是指天上比较小的神,凡是指对人类社会有具体的职司、有功于民生的列星,《周礼》所指有主察人间咎过的司中(主宗室)、主管赏功进贤的司命(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主寿)、风师(箕星,主风)、雨师(毕星,主雨)等。后世增加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等,这些星也受到祭祀,但级别就要比上面两种低。

祭祀天神时,先要积聚木柴,再依据级别在木柴上放置牺牲或者玉帛,然后点火焚烧,让香气飘上天,天神闻到后,就算是享用了。

琼海“二月二”祭土神。嘉积镇村民在烧纸钱孝敬土地爷。作者:蒙钟德

祭地祗:泛指大地上的各种神示,包括土地、名山、大川,乃至建筑中的神明,依照尊卑,也分为大示、中示、小示三等。

大示指社稷、五祀和五岳。社是土神;稷是百谷之主。五祀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神。五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是天下五方的镇山。祭大示用血祭,就是将牲血浇灌于地,使其气渗透、下达于地中,就算是地神享用了。

天子除了祭天、祭地之外,还要祭五岳、四渎、四镇。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等四条大河。四镇指扬州的会稽山、青州的沂山、幽州的医无闾、冀州的霍山。五岳、四镇、四渎分散在各地,相隔辽远,故在四郊设坛望祭。所以就设祭坛,遥望而祭,称为“望祭”。今天北京的天坛还可以看到清代帝王望祭五岳、四渎、四镇的遗物。诸侯只能祭自己封地之内的名山大川,故有“祭不越望”之说。

中示是指山、林、川、泽等。山林川泽是人们日用取资的来源,应该用祭祀来报答。祭山林时要把祭牲或者玉器、币帛埋进挖好的坎里,祭川泽时要把祭牲或者玉器、币帛沉到水底,这是为了顺应其自然之性。《左传》里有许多为了祈求神明而将玉器沉于川泽的记载。

小示指四方的各种小神。古人有泛神的意识,万物都有神明,如《礼记·郊特牲》所说,连庐舍、阡陌、堤防、沟渠等都有神明,需要致祭,这些神明统称“四方百物”。祭四方百物的方式,是将牲体肢解、分割,称为“疈辜”(音pi)。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都会在卫辉举行纪念林氏太始祖比干。

祭人鬼:主要包括祭先王、先祖,祭祀必须在宗庙之中。

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天子祭祖有两种规格,一种叫肆献祼,一种是馈食,前者比较隆重,后者比较简略。祭祀的形式有禘祫和时祭,禘祫是合祭,时祭是四时的祭祀,《诗·小雅·天保》说:“禴祠尝烝,于公先王。”禴、祠、尝、烝分别是春、夏、秋、冬四时的祭名。

五礼之凶礼

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凶礼主要包括:

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

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

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

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

袷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

凶礼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现多指不吉利之事发生后所用礼仪。

五礼之宾礼

宾礼,具体来讲,是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宾礼亲邦。”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朝贡或宴请诸侯(使者)等。

由于宾礼以天子为主,视诸侯为宾,因来宾身份、时间、目的的不同而又各有称呼,如朝、觐、宗、遇、会、同、问、视等。

古代宾礼的主要意义是维护邦交,而随着“邦国”的不复存在,宾礼的意义也有所改变。

后世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亦纳入宾礼范畴。

G20峰会上,由童音朗诵《诗经·鹿鸣》。新华社图片

G20峰会时期,所奏演的《呦呦鹿鸣》也是属于宾礼的一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五礼之军礼

军礼,是指军队操练征伐之礼,与战事相关。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军礼同邦国。”《周礼》所说的军礼包括:

大师之礼:召集和整顿军队。

大均之礼:校正户口,调节赋征。

大田之礼: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

大役之礼: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

大封之礼:整修疆界、道路、沟渠。

此外,如校阅、刑赏、献俘、凯旋、马政等也都属于军礼之列。

甲午年闰九月初一日,汉服北京,于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前,依《大明会典·卷五十一》关于大射礼的记载,举行大射礼。

五礼之嘉礼

嘉礼,是指和谐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嘉礼亲万民。”嘉礼主要内容有:

饮食之礼:宗族内部通过聚酒饮食以加深联络和感情。

婚、冠之礼:古代男女成人后的加冠、加笄及婚礼。

宾射之礼:射击比赛的礼仪。

飨燕之礼:国君宴饮及设宴款待宾客的隆重礼仪。

贺庆之礼:对有婚姻甥舅关系的异姓之国,在其有喜庆之时,致送礼物,以示祝贺。

五礼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总称,其可谓之中国礼仪的源头,后世在此基础上衍变出来了许多其他的礼仪。

时至今日,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仪礼就是其中之一。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学方式,有着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

如今时代不同,对古人追求的礼仪不需要完全生搬硬套,然而按照“礼”的内涵,恭敬而恰如其分地发扬,对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便是一种可贵的传承。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