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学反思(15篇)

发布者:客至天涯 时间:2022-11-19 00:17

三年级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教学反思(15篇)

三年级教学反思1

中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量很大,针对从低年级刚升上读三年级的学生的特点,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在具体的识字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方法:

一、教学中,明确目标,“会认、会写”各有侧重。

一般来讲,在阅读中识字,包括如下环节:认识读音——了解字义——记忆书写字形——拓展运用。“认和写”这两类教学对象,需要明确各自的目标,分清层次来做具体处理。

认读读音环节的教学要把“会认”字当作重点。重点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问同学等方式,解决要“认”的“生”字的读音。至于要写的字,一般不做认读教学处理。了解字义环节就把“会认”、“会写”的汉字中字义或者词义影响了阅读理解的当作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来理解“字”或者“字所在词语”的意思。记忆书写和拓展运用环节,要重点处理的是“要求会写”的字,指导他们分析、记忆要求会写的字,练习书写并进行拓展性运用练习。

二、识字教学要坚持“音——义——形”分步走,并把字义教学抓扎实。

中年级的识字教学经常采用的是集中识字的方法,即:在阅读理解课文之前,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音”,结合具体的词语或者句子来理解生字的字义或词语的意思,马上进行“如何记忆”的分析指导。等到课文学完以后,安排书写练习。

在阅读中识字,我试着训练学生分“音——义——形”三步走,就是在阅读课文之前,先解决生字读音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在深入理解课文之前,理解生字生词的意思,也属于读懂课文的范畴,有的词语在深入理解课文之前来理解,借助理解来读懂内容,有的生字词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要作为关键的字词来理解);全文理解完毕,在安排记忆字形、书写生字的指导。

这里强调要把“字义”教学抓扎实并且放在“字形记忆指导”前面,是因为学生在课文时把字放在了一定的背景当中理解了以后,再进行字形记忆相对容易,掌握得也相对牢固。通过一个学期的试验:“结合理解课文充分感受了字义、词义的基础上进行字形分析记忆的练习”。要比“阅读理解之前安排记忆字形的练习”的记忆效果高。

三、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独立识字的意识和习惯,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指导。

学生到了三年级,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学中,我把“识字任务”放给学生自己来完成。课前预习解决读音的问题,尝试着结合上下文、查字典、问同学和家长来弄懂生字在课文词语中、句子中的意思提出一些问题,自己对字形进行分析,结合词语和词语的意思来记忆等。

教师的指导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来进行。“认读指导的重点”是学生多数读起来比较困难的、离学生已有生活实际教远的字,在认读上要作为重点;“理解字义或词义”的重点,一般是学生自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在课文的表情达意中起重要作用的。“字形记忆与书写指导”的重点是那些笔画比较多的、容易出现笔画错误的或者日常阅读书写出现相对较少的。其他的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

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发现教师应该抓重点指导,也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指导他们自己来学习认读、理解和记忆运用,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四、开展趣味性的识字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兴趣。

要达到会认会写,就要安排大量的读和写的实践;要记忆字形,离不开对生字的书写练习。在“认”和“写”的练习方式的趣味性上面下功夫,学习效率会比较高。比如:针对要学习、巩固的生字安排的“每篇课文的生字教学值日小组”、“为指定范围的生字书写竞赛作准备”、“我找出来的容易写错的字”等巩固性和拓展性练习,通过趣味性的识字活动,调动学生自己独立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三年级教学反思2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首先创设情景复习旧知,然后做磁铁的游戏。在上课的刚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宽松的探究空间。通过做磁铁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在孩子们的自我探究中总结出磁铁的有关性质。讲完这节课,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两点: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对象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打捞大头针”这样一个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怎样把大头针从烧杯里捞出来,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二、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直接放手让他们玩一玩磁铁,也没有提过高的要求。只是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材料。如小车、环形磁铁(大小都有)、因此,我觉得“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的猜测可以省略,把宝贵的时间移到“动手玩磁铁”中去,尽可能地提供玩的时间和空间,并且这种玩是自由的、开放的。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实际上也就给他们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搭建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工作。很多科学道理就是在学生不经意玩的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课堂上的“玩”更能促进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玩中一起讨论、相互启迪,最后达成共识。

玩了近15分钟后,整理好材料开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见解,而交流能使这种差异成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经过充分动手,学生有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惊喜发现,这些发现既让他们兴奋,又让他们疑惑不解。原有的认识通过合作探究产生了新的疑问,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制造了课堂的第一个小高潮,使得他们产生了跃跃欲试、向更深层次探究的欲望。“为什么红和红的碰在一起会弹开,红和白的碰在一起却吸在一起了?”“小铁钉为什么能吸起另外的一枚铁钉”……“玩磁铁”不仅仅成为本堂课探究的一个起点,而且为整个单元的探究活动埋下了伏笔,也达到了我设计的意图。

三年级教学反思3

我们学校评教评学时,我上的是《水上飞机》一课,《水上飞机》是一篇科普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

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了两个自学目标:

1、默读2----7自然段,说说水上飞机的种类和用途。试着给不同种类的水上飞机取个合适的名字。

2、如果让你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将自己设计的水上飞机的名字、用途写成一段话。

学生围绕目标先自主学习,有了想法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我在巡视指导时发现不少小组的同学合作的非常好,用表格的形式写出了水上飞机的种类和用途,还给起了名字。如:海上救护机 救援船只

海上战斗机 参加战斗

海上运输机 输送物资

于是全班汇报时我让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学生很高兴,有了成就感。

之后,学生完成目标2.你心目中想设计的水上飞机是怎样的,有哪些用途。学生们争先恐后,述说自己未来想创造的飞机,一个比一个精彩,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我叫海上清洁机,能清除海面上的垃圾。”有的说:“我叫海上多功能机,既能在海面上巡逻,还能清除垃圾,还能救援遇难的船只。”有的说:“我叫海上巡逻机,能在海面上巡逻,一发现敌情就立即报警,不让敌人来侵略我国的领域。”还有的说:“我叫海上方向机,能给迷路的船只指明方向。”

学生通过畅想水上飞机其他的用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不少学生入境悟情,读出了小海鸥吃了一惊的语气,表现出水上飞机骄傲自豪的神态,但大多数学生读的不到位,有待提高。

尽管师生在课堂上很努力,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今后改进。

三年级教学反思4

《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看到嬉戏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机智地拿石头击碎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我要求学生在动词前用“/”划出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

2、总结学法,学会学法。

小古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对于这一类型的课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庭院。第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如“破”,通过看图和上下文,此处指:大水缸破裂。第三查找资料,知道司马光是宋朝的大文学家,博学多才。第四让学生多读课文,读熟,读中理解。第五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说出古文的意思。总结以上学习过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联——查——读——说。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对比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虽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内容学生都熟悉,总体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此处动词运用巧妙,体现了司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采用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对比的方法——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别的小朋友是“弃去”,两者相比,鲜明无比。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很明白,我着急,就立即回答了。如:学生问:“水缸里的水深吗?”我立即回答:“很深。”其实,只要学生读课文“没水中”,就可以理解。我想:教学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再上这节课,我会注意到运用读、说、演等方式,让学生读课文、说故事、演课文,通过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知识内化,让学生品味语文,提高能力。

同时,加强教师范读作用的引领。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教学反思5

在高三年级的单元投掷教学中,让我受益匪浅。由于上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体育课上的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好,因此,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单元投掷教学目标,三节课的主要内容上都做了适当的安排,即:各种方式的投的动作:投准、投远等。在课的结构设计上,做了精心的规划,即:激发兴趣、身心准备──培养兴趣、自创投掷──积极实践、提炼真知──活跃情趣、渗透教学──验收评价、创导合作──均衡发展、身心放松六个阶段,力求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创新和改革精神。

一、激起千层浪的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教师应努力使其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良好的课堂导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立即高涨,而且对整堂课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导入过程中,根据高三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了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营造了一个宽松、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简简单单的两片硬纸板、普普通通的旧报纸,学生们情不自禁的跟着老师愉快的做起了准备活动,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自然和谐。

二、实践出真知教学: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出真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式”教学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现今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创新。所谓“自主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其内涵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投掷教学偏重于技术要领的传授,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投掷形式远离生活实践,更难让学生以此作为健身的方法。在本单元教学中,淡化了投掷技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以投远为目的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在学生的实践中积极提取正确的投掷动作,既提高了投掷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投掷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实为一举多得。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多次示范,教师的重点提示,充分营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这节课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了分层教学法,以不同的投掷起点来挑战相同的终点,给素质好的学生给予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积极挑战自我;给相对素质差的学生给予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总体来说,分层教学重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在练习时都能处于亢奋状态,既能让优秀生“吃得饱”,又能让希望生“吃得好”,还能让中等生再提高,使学生在求知中感受乐趣。在这节课中,浓缩了许多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这些基本理念既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有助于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作为第一线体育老师的我,还将继续努力。

三年级教学反思6

小学数学中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操作实践 启迪思维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

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自主探索,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因此,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总之,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1)两步混合运算中,没有括号时,只有加减法,怎样算?

(2)两步混合运算中,没有括号时,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样算?

(3)两步混合运算中,有括号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三步混合运算与两步混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5)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们根据自学提纲积极参与到自学活动中,在解决问题中获取了新知。营造出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情感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参与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或互相帮助去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它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情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它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年级教学反思7

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征,我组织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植物,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植物的特征。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探究习惯、记录习惯和文字能力还比较弱,我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一种植物,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小组组成观察小组,观察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这样,就集中了多个学生的智慧,获得取长补短的效果。

在科学活动中,既然有观察,就一定有记录,我除了让学生明白如何观察外,还实施提醒让他们学会记录,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本课的记录可以是文字叙述,也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把不知名的植物或叶子画下来。

要学生养成既观察又记录的习惯不是说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就能完成的,我鼓励学生平时多观察,多写观察日记,引导他们在观察中发现,尤其是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只有这样不停的循环往复,才能养成好的观察下习惯。

三年级教学反思8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说出其意思,而是在讲述“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这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导下学生终于知道了如何解释“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习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学会正确的阅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习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三年级教学反思9

教三年级英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今天有时间进行一下反思和总结。

三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尤其是对感兴趣的,直观的事物更是如此。虽然课堂上感觉效果很好,但是课后反馈却很不理想。通过第一次的月考,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孩子们虽然会说,也能跟着录音机读下来,但是真给他(她)出示一个句子或单词的时候,却不能读出来,并且也不知道汉语意思。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改变教学策略,在要求学生跟着磁带读对话和单词的时候,要求学生指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或个人读等方式,尽量避免学生偷懒,读滑句的现象;并且把每节课的内容都写到黑板上,并对应上汉语解释,让学生不仅会说,会听,而且还要会读,并且知道汉语意思。

当然,仅有课上工夫还不够,毕竟英语是门语言,要多说,多读,多听,多练。那么在课下,就要求学生听磁带,读课文,每学完一个Part,就对学生进行检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年级教学反思10

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英语,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就把上英语课的一些要求跟学生说清楚了,并且适当地激发一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很高,上课气氛很活跃。

本单元的Storytime前三幅图结构紧密,第四幅图与前三幅图在时间方面拉得太开,我在第一节课完成了这整个部分,学生表演时发现他们对goodafternoon的理解有偏差,故只能将两页分开表演。现在反思到其实当时可以借助P6的情景,重新创编P7,将对话完整化。同时,有个别学生afternoon的发音存在一些问题,在课后要注意适当的指导。

三年级教学反思11

一、反思整体设计

优点:

1、学生质疑,走近文本。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遇险”时,我让学生先说自己上节课遇到的不懂的词,学生纷纷说出了“气势汹汹”、“不由分说”、“蛮不讲理”等词,学生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触摸了文本,与文本的距离近了。

2、扮演解词,走进文本。

用扮演角色表演的方式理解词语,解决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使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用心体会课文,用身体表演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朗读,再造文本。

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后,我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将学生置于朗读的情境中,朗读中,学生不仅感受了语言,感悟了文本,相信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小稻秧脱险记》。

缺点:

1、德育渗透,不够到位。

德育目标中第二个目标,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我觉得这一目标的实现较难,尽管自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但我觉得较空洞。

二、反思教学过程

优点:

导入环节能较好地与第一课时衔接,适时激励学生又能引导学生较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精读环节问题设计较精炼,能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问题。顺学而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结环节检测题很好地与本课教学重点对应,课后作业设计模式也受学生欢迎。

缺点:

导入环节的激励语不一定对所有学生都有效。改进的方法我想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果能经常语出惊人,妙语连珠,我想学生定会喜欢你的语文课,因为那时你已是一位充满魅力的语文老师。

精读环节有热闹的嫌疑,整个过程“动”的设计较多,有的学生可能因此当成看热闹而非真正的进入文本学习感悟。这就需要教师练就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问题,还需有教育机智,及时解决问题,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自己修炼自身。

三、反思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

优点:

1、另辟解词蹊径,感受词语意思。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词语的理解是重点。课文中有一词“警觉”,课前备课时我已注意到这一词语,并想: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呢?讲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苍白,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的年龄水平理解这一词语有一定的难度。反复斟酌后,我让学生表演“警觉的抬头”的动作,而且还设计了一个问题,采访表演者:“如果你是杂草,此时你警觉的抬头,内心是何想法或者是什么心情?”通过一演一说,让学生感受“警觉”的意思。

2、丰富评价语言,及时有效评价。

为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之前我曾收集过课堂评价语,并运用到本课的教学中,也许雒老师从我的教学设计中很难发现这一策略,但我确实这么做了,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合理使用媒体,有效促进教学。

我认为制作的课件有使用价值,并且出示的时机也较合适。

缺点:

1、评价语虽丰富了,但还缺少自己的风格,有待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媒体课件制作不够精美。自己的制作水平较低,有待提高。

三年级教学反思12

本文情感色彩很浓。作者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诠释了给予的内涵:“给予”不仅是金吉娅自觉自愿给予小女孩洋娃娃的行为表现,还是她为小女孩送去一份最诚挚的圣诞祝福,一片温暖的人间真情。让读者感受到给予是一种快乐,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震撼。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语言过程中了解金吉娅这个人物形象,感受给予的精神。

这篇课文上了之后我有一些浅显的体会:

一、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在体验中学习

本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与文体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对“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这四个词便有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以情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在感受中学习

本教学一开始首先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情感主线,引领学生走进妈妈和金吉娅的精神世界。然后围绕学生找出的感受最深的句子,通过导语、图片、音乐等创设教学情境,由浅入深积极引导,召唤学生心中那份纯朴的人性,使学生受到浓郁的人文熏陶。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是一段情感的宣泄,一种道德的宣扬。只有用心去感受语言才能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获得某种人生的启迪。

三年级教学反思13

《蒲公英》是一篇童话故事,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本课条理比较清晰,先是太阳公公的叮嘱,之后是蒲公英们的反应包括两颗特别的蒲公英,最后写到了不同的结果。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孩子了解到本课的主旨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听长辈的话和实事求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孩子容易接受。

第一小节主要让孩子读出随风飘荡的感觉,并了解其中的一个比喻句。第二小节我先让孩子了解太阳公公的态度,读好他的话。让孩子从话中提取信息,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第三小节,让孩子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伺机让孩子说说她们为什么选择去沙漠和湖泊,并让孩子劝劝她们,练习说话。最后一小节,主要让孩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想想蒲公英垂危时会想些什么呢。最后让孩子说出本课的主旨,孩子们都能很好的表达,但是做事要实事求是这个孩子们还是想不起来,所以我就引导他们,天上会掉馅饼吗,让他们思考。

本篇文章比较简单,我在想是不是有些多余的东西可以不讲,提高课堂效率呢?

三年级教学反思14

本自然段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学时,我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有学生说:石榴子一头红,一头白,这就叫红白相间。有学生说:它们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样,这就是紧偎。还有学生说:我看到了石榴子儿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宝玉一样,好看极了,这就是晶莹透亮接着,我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的诵读是比较成功的。

另外,本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学之后,在班级里开一个瓜果展示会,让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介绍一下自己所带水果的颜色、样子和味道,并写成一段话,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三年级教学反思15

本课主要写了小作者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开头引入,我让学生们谈谈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学生们都非常踊跃地畅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为本文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我觉得导入很成功。再一成功之处是,本文完全按照“以读为本”的模式教学,让学生充分读,多读多体会,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作者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和风筝飞走了伤心的心情。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来体会作者的心情,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我又让学生们大胆地想象,作者和小伙伴们后来找到风筝了吗?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随后,让学生写一篇小练笔,续写课文。学生们写的都非常好,想象内容丰富多彩,本课的拓展也就自然而出。

本节课的不足。在教学环节上,出现了错误,检查生字这一环节时,我忘记了指导生字“丧”,结果插入到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围绕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在这对学生进行指导了,太突然了,本来学生在思考我提的问题呢,我却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在教学上很忌讳这种事情,所以这一环节很不好。如果我把这个字放在最后进行指导,再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及时在本子上写一写,就好了。以后我要吸取教训,争取每一环节都落实的扎实,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