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的作文实用(10篇)

发布者:绿肥红瘦 时间:2023-8-17 20:00

民风民俗的作文实用(10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风民俗的作文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风民俗的作文实用(10篇)

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1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的声音。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六月初四开始。“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b队,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射箭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2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3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韶关,那里有别具一格的客家习俗,其中,春节最为热闹。

除夕的前一天,村名们都蜂拥而至的来到集市上,买鸡、鸭、鹅,买黄酒、白酒......留在家里的人则要将全部的物品更换,俗话说"干干净净迎新春。"扫完后,贴上年画与对联,整个屋子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息。

除夕那晚,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从下午,人们就开始准备着这一年一度最为丰富、最为开心、终于有意义的团圆饭了。吃完了饭,全家人都会在自家的`屋顶上放鞭炮,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啪啪啪"飞上天空的烟花,好似一盏独灯,照亮了天空中的一角。十二点钟的钟声敲响,从村头到村尾,挨家挨户都要放很大很大的爆竹,"隆隆"的声响伴着新春的到来。当晚,每个人都要守岁,如果要睡觉,就要开着灯睡觉,因为长辈说那样年兽就不会来找我们。

大年初一虽然没有除夕那样的热闹,喜气洋洋,但还是很开心,欢乐的。早晨,六点多,每家每户都要去庙里拜祖宗。给祖先敬完酒,还要按大小辈分站一列,朝祖先拜六下,六六大顺,祈祷来年平安,吉祥,富贵。回到家以后,晚辈要收取长辈给的红包,并且要说:"祝某某某,新年快乐,吉祥平安来年如意。"

初二那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家探访,回家那天,她们都会带一些糖果,水果,贺礼......

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4

我的家乡不但历史悠久,景色优美,而且有许多有趣的节日,现在的伏羊节就是其中之一。

伏羊节就是从入伏的第一天开始吃羊肉,一直到三伏结束,俗称“伏腊”。

每当节日到来时,家乡的大街小巷也热闹了起来,不但有圣火的传递,而且有外国友人的参加。节日中,大大小小的羊肉馆的前面都放满了桌椅,搭起了阳篷,并拉上了条幅。每当夜晚,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一饱口福。

我走进羊肉馆,看见在一块小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伏羊节菜肴的名称。有孜然羊肉、红烧羊蹄、葱爆羊球、凉拌羊肉、烤羊肉串、涮羊肉汤……我不禁感到小小一只羊,居然有那么多吃法,羊身上的.宝可真多啊!

如果要问我最爱吃什么,那就要数羊肉汤泡馍。只见在一米多高的大锅里,白色的羊肉汤不停地冒着升腾起来的热气。盛上一碗,往里面放几片绿油油的香菜,滴上几滴辣椒油,再放上一小块羊油,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羊肉汤就做好了。

我喝了三口,汗水就从头上落了下来。在配上香喷喷的刚出炉的大饼,真好吃呀!爸爸看我大汉淋漓的样子,笑着说:“伏天喝羊肉汤是为了驱寒气,真是‘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神仙开药方’呀!”

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5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6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各种各样的民风民俗,如长阳的巴山舞,蒙古族的赛马……但我最感兴趣的要数北京的了。

想必去过北京的人肯定都吃过北京烤鸭吧!“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北京烤鸭有“天下第一美食”之称,又有外国人的“到北京,两件事,游长城,吃烤鸭”之说,可见北京烤鸭是举世闻名的。吃烤鸭的最佳去处是王井府的“全聚德烤鸭店。”这家店创于130年前。北京城还有一个大店子,便是位于崇文门外的便宜坊。便宜坊开业于1885年,比全聚德还早9年。全聚德烤鸭店以挂炉烤鸭闻名,便宜坊以焖炉烤鸭闻名。尽管两者风味大不一样,但是都在“烤”字上下功夫,所以被叫做北京烤鸭。

北京还有一个风俗,那便是满汉全席。夏天的北海公园里,35价中外游者身着皇、后、妃和朝臣的服装,依次进入彷膳饭庄。他们是这家御膳馆成立70年来的第五批品尝满汉全席的客人。重礼仪,讲排场的皇家气氛在身边缭绕。摆上桌面的共有130道,客人们分三个晚宴和一个午宴才能吃完。满汉全席最多可以达到134道热菜和34道冷荤,分六次才能吃完。满汉全席取材之广泛可谓是登峰造极。具体包括“山八珍”、“水八珍”、“陆八珍”三种。“山八珍”是熊掌、猴头、罕达堪、飞龙、虎肾、麋鹿、人参等;“陆八珍”为什蟆、驼峰、口蘑、玉皇蘑、凤爪蘑、玉米珍、沙丰鸡、松鸡等;“海八珍”即鲨鱼翅、刺参、鲜贝、紫鲍、乌鱼蛋、鳖肚、鱼皮等。从材料上来看,不仅广泛,而且珍贵,其中许多在今天已经成为保护动物,永远也吃不到了。满汉全席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的了。当然,除了满汉全席之外,仿膳也是宫廷菜肴。

春节是中国的头等重要的节日。被称为“中国人的`圣诞节”,一般在每年的公历一、二月份左右。如同圣诞节一样热闹。在北京,商店张灯结彩,延长营业时间,供应大量年货。最具代表性的是彩灯和各种食品。1993年,为了保障安全,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规,使放爆竹这一传统习俗成为历史。

我真想去一次北京,去吃吃那里的北京烤鸭,在那里过一个快乐的新年。

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7

家乡濮阳,是一个年味非常浓厚地城市。

浓烈地年味从腊月初八就弥漫在城市地各个角落,煮香粥、购年货、求平安……腊八节最重要地事情当然是喝腊八粥了。腊八粥主要是由大米、燕麦、花生等熬制而成,又香又黏,香飘满堂。古时穷苦人家过年,家里也没什么好吃地,只好一收缸底,把家里能熬得都熬上,从而变成了腊八粥,这种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年味渐渐就变浓了,祭神、买芝麻糖祭灶开始了。过了二十三,家里人开始购置年货,鸡鸭牛羊猪肉大块大块地买回家,从此家里一直漂浮着肉菜地香味。

除夕真有趣。在外地工作地亲人不论多忙都会抽空回家,吃顿团圆饭。那顿饭真是丰富啊——热气腾腾地饺子、清香四溢地鲈鱼、色彩鲜艳地炒菜……大家喜气洋洋地吃过团圆饭,就开始围坐在电视机旁观赏“春节联欢晚会”,不过新年钟声敲响不能睡觉,全家人要一起守岁。党你睡觉时,你会发现,枕头下面已悄悄地藏好了几百元大钞,啊哈,那是爸爸妈妈给你地压岁钱。把压岁钱放在子女地枕头下面,也是一种民俗,传说压岁钱会压住妖魔,不让妖魔靠近孩子们,如果不放压岁钱,孩子就会被咬摸摸头,从而导致高烧不止。

大年初一更是热闹。长辈们开始串亲戚,而跟着大人们地小孩子享福了。到了亲戚家,不仅会吃到香甜地饭菜,还有收到压岁小红包。这天,亲朋好友家地孩子们聚到一起,迎来了燃放鞭炮狂欢季,每个人都会拿出各式各样地花炮一比高低,摔炮、擦炮、五响炮、烟花、旋转小马、烟雾弹……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春假地最后一个高潮便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一天,热闹劲儿一点也不亚于初一初二。赏花灯、猜灯谜、闹元宵,更有打扮得花红柳绿地民俗秧歌队,踩高跷地,划旱船地,锣鼓喧天,热火朝天!

快乐地日子总是那么短暂,春节匆匆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我又在期盼着明年春节地到来……

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8

家族旧时,襄樊土著或外地迁入者定居一处,因人丁兴旺而发展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陈家营的陈家、刘家河的刘家,他们聚族而居,有族产、族规、族普,家族事务由族长掌管。家道富裕而辈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发言权,族内组织常常与乡里政权组织混成一体。有的族长就是乡长或保长、甲长、集族权......

襄樊民俗人生礼仪习俗

婚嫁婚嫁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古人十分重视,礼仪甚繁,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6礼。襄樊旧时婚嫁逐渐演化为订亲、择期、迎亲几个步骤。订亲首先,男方父母请红爷(媒人)到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则由红爷将女方的“八字庚贴”(即写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时的柬贴)交付男方。俗......

襄樊方言

天文地理晒老爷儿(晒太阳)荫凉坡儿(荫凉地)旋磨风(旋转风)麻风雨(毛毛雨)飘泼桶倒(大暴雨)下罩子(雾)天道(天气)月黑头(黑夜)撂天地儿(野外)紧高头(最高处)紧里头(最里边)挨根儿(附近)这儿嗨儿(这里)那儿嗨儿(那里)哪儿嗨儿(哪里)床头起(床根前)墙根□(底下)(墙根下)末脑笃儿(末尾)......

襄樊民俗大观

家族旧时,襄樊土著或外地迁入者定居一处,因人丁兴旺而发展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陈家营的陈家、刘家河的刘家,他们聚族而居,有族产、族规、族普,家族事务由族长掌管。家道富裕而辈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发言权,族内组织常常与乡里政权组织混成一体。有的`族长就是乡长或保长、甲长、集族......

襄樊民俗文化之婚嫁

襄樊民俗文化之婚嫁婚嫁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古人十分重视,礼仪甚繁,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6礼。襄樊旧时婚嫁逐渐演化为订亲、择期、迎亲几个步骤。订亲,首先,男方父母请红爷(媒人)到 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则由红爷将女方的“八字庚贴”(即写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时的柬贴)交付男方......

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9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发笑。想起来,这首歌和我还真有点相似呢!

我的家乡在东北,现在生活在大连,不管去怎么理论,我也应该是个东北人了吧!有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过话说回来,东北那里和其它地方还真是有点不一样吧!

首先,东北地区民居就与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东北那里,住的绝大部分都是平房。东北人在住房上从不拮拘,从不去认认真真地分什么卧室、什么客厅、什么厨房的。他们所做的,仅是一墙之隔而已。东北的厨房有一口地窑,不太大,用来存放土豆之类的食物。东北的厨房还有一口生活的炉子,烧出的热气通过一根铁管子给输送到卧室,用来取暖。再看,就是两口镶在大水泥中的锅,当然,要一个通口来生火用。中间56个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软软的床(我现在也是!)而东北那,睡得却是“炕”,所谓“炕”其实是一种又长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两三米呢!)。床下有一条空洞,是用来连接厨炊的。这样一来,当外面在做饭时,你做在热炕头上,如果是冬天,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呀!东北民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客厅,从正门进去,先是厨房,再就是有炕的卧室了。富裕一点的人家,还会有一间小屋子。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们就会毫无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显亲切!

其次,东北人家的口味也与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东北人尤其爱吃炖菜。什么猪肉炖粉条什么小鸡炖蘑菇什么土豆炖排骨,都是东北人的最爱。再说,东北哪里的`文化习俗也与其它地方的文化习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几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东北的二人转却是不同凡响,清新脱俗。二人转在当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随时随地那么来上一段,既不需要舞台,又不需要服饰。可以一边哼哼歌曲,一边载歌载舞,又养眼有养心,不开心时来上一段,说不定心情会多云转晴呢!

最后,东北人的性格也与其它民族有些不同。东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样风情,让人顿生亲近之意。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就是东北这些独特的民风、习俗养育了像东北人这样大方、豪爽、不拘小节的民族吧!

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10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一度的“畲乡三月三”又在我们景宁人民广场拉开了序幕,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诗画畲山》。

这天晚上,广场门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都十分期待这次演出,来的人可谓是“各种各样”。有年迈的老人;有挺着大肚皮的孕妇;有还背着书包的小伙子;还有顽皮可爱的小孩子。

这里摆小摊的也很多:有卖牛角灯的.,为了吸引顾客自己头上也带了一个,样子挺滑稽的;有买气球的,一大团飘在空中,像一朵七彩的云;还有卖火炬灯的,那些彩光在夜晚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美丽。

我随着妈妈走进人民广场,里面也非常热闹。演出在主持人的话语中开始了。“太阳月亮醒着唔?大山鸟儿醒着唔?”再一束淡蓝色灯光下,畲家后生面对着眼前的世界,充满了惊奇和疑虑;刹那间,凤凰鼓齐鸣,声声震天,舞台上灯光正在舞蹈,幻化出多彩多姿的美丽图画。顿时,台下掀起一阵阵掌声。

一眨眼,灯全熄了,又是一阵凤凰鼓声,一束绿色八爪灯直射出来,接着两束绿灯从一个灯口冒出,鼓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快,灯也越来越快,让人眼花缭乱。

鼓不再响了,停留在八爪绿灯上,八爪绿灯开始动了,在天空直射,像一个碧玉做的屏障;接着又竖着很快扫过现场,天空上的绿灯却像流星掠过天空,台下又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接下去又表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观众都十分欢迎。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