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的来历说故事

发布者:资三四郎 时间:2023-10-31 21:37

剪纸的来历说故事

剪纸有着极强的民间灵魂和气息,所以生存力超强,即便经过千年发展,剪纸艺术依旧长盛不衰,甚至变得愈发壮大起来。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剪纸已经发展到种类多样。我们先来看看剪纸的来历说故事吧!

剪纸的来历说故事

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剪纸的来历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剪纸的历史

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2、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3、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小编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4、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时候的人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并且还有利用剪纸招魂的风俗流行。在现代的考古挖掘出多种唐代剪纸工艺品,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即可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5、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艺术越发普及。宋代剪纸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那时候皮影戏盛行,也有用厚纸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纸最大的创造便是瓷器剪纸印花图案,它是在施釉之时,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6、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越发成熟,已经走向鼎盛时期。这时候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范围就更加广阔了。但凡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剪纸,更多的是常常用作家居装饰,美化家居环境。

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

汉朝时期,那个时候刚刚发明了纸不久,一位书生(当时的我),十分的落魄,家里有一位身体不好的妻子——似玉,还有一个6——7岁的男孩:碧玉。

这位书生真的很有才,可是就是没有人赏识,无人问津。而且手脚比较笨,干点别的还是不是很行,幸好有时妻子给别人帮点忙,帮人做点衣服赚点钱,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度日!使我欣慰的是,我的碧玉十分的懂事和听话,别看年纪很小却帮助母亲烧饭洗碗,从来不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吃的玩的。

这年冬天特别的寒冷,在接近年关的时候,似玉身体又有些感觉不舒服,有好几日下不了地了,眼看家里的米只剩下那么一点点了,我很着急,于是到一些大户人家央求,是否需要写字,因为我为人很刚直,不愿意向别人讨要什么。可是那些大户人家对此都不感兴趣。

无奈我只好饿着肚子回往家里走。

走到半路,天下起了大雪,呼呼的北风冻得我特别的冷。我急急的往家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发现一位老太太倒在了那里,老人家穿的很是破烂,左手拄着一个棍子,右手拿着一只破碗。我看到这里心生怜悯,赶忙把老人家扶起,搀着她走到了屋内。

进到屋内,我向似玉告知原委,碧玉主动去烧水,似玉强撑着病弱的身体,把家里仅剩下的一点点的米拿了出来,熬了一大碗稀粥。这时老人家慢慢的缓醒过来,我赶紧把稀粥弄得不烫嘴的程度,慢慢的让老人喝下。时值天色已晚,老人好像明白过来什么,问:是你们救了我?你们也一起吃饭吧!似玉说,“我们不饿,老人家您先吃吧!”“唉!那我就先吃了!”老人家无奈的说。

我现在心里为了晚饭发愁,但是又不便说什么,于是索性拿出笔来在一张拣来的纸上写一个“福”字。

当喝完这碗稀粥,老人的身体似乎恢复了很多。于是站起身来四处打量这间屋子,一看是穷的可怜,几乎什么都没有。看了看似玉,说,孩子你身体不舒服吧!似玉说,每年到冬天这会儿都是这样,身体总是不舒服。老人从怀里摸出一种像草药一样的东西,说,烧点水,把它放在里面,熬水喝了之后,你的病就会好了!

又回身看看我写的“福”字,拿起来似乎要看的真切,可哪知道,她用手三下五下给撕了!我当时就急了,这张纸是我好不容易拣到了,我们一家救了您,要过年了,我们家想贴个福字,以求明年的好运,可 ……您为何要把它撕掉呢? 老人家不紧不慢的说到:把我撕的“福”字展开来看看是什么样子?

碧玉好奇跑过来慢慢的把它展开,呀,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个福字被一条大鱼围着,而且经过这番“撕”之后,福字更有立体感了!把小碧玉乐得小嘴都合不上了,把这张纸抱在胸前让他妈妈看,还说这样好不好看!

老人家不等我们说什么,又从怀里掏出一些钱来说,“我看的出,你们能把最后一碗饭给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就说明你们一家是一个德善之家。你们目前所遭受的一切,其实也算是劫数吧!现在也算应该过去了。我这里有一点钱,你们拿去买点米,让你的妻子和孩子过一个好年,你的妻子从此以后也不会得病,你的孩子以后也会有很好的前程,而且我一会儿告诉你的妻子,怎样才能把一般的字变成这种东西,你把这种“纸”拿到集市和那些富贵人家那里,肯定会卖一个好价钱!”说着就把怎样做好这门手艺的办法告诉了似玉。

此时我们才明白今日我们遇到了神仙,于是我带着似玉和碧玉跪在地上,连连叩头说,敢问是哪位神仙?老人家似乎有些意外,连连说,“我嘛,算不上什么神仙,我只是受一位神仙之托,来到人间,察访看看有无德善之人,然后把这种技能传给他。来的时候,那位神仙叮嘱我,要我找到你,试试看你行不行,行,就传给你这种技能,不行我们只好另找别人。这下好了,你们在两千年之后,再相互遇到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忘记此事呀!”

中国剪纸的起源与发展

1.剪纸介绍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有很多种,现在我们见到的一般是红色的宣纸,但是早在几千年前,还没有纸的时候,其实剪纸就已经诞生了,承载的载体有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艺术经过不断完善和丰富,形成了具有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多种剪纸形式,极具装饰性、观赏性、实用性和教化性,比如常见的,现在我们过春节的时候家中贴窗花用来寓意纳吉、祝福和趣味等,常见的牡丹图案代表富贵,葫芦代表福禄,鲤鱼莲花代表连年有余等等。

剪纸被称为我国的十大国粹之一,在我国民间艺术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和艺术价值。我国著名的剪纸艺术家张永寿在1950年的时候曾经创作了一个剪纸图集,用剪纸,描绘了一百种花卉,称之为《百花齐放》图,文坛巨匠郭沫若曾为其作诗:“一剪之趣夺天工,美在民间永不朽”。由此可见剪纸艺术在我国的艺术价值。

剪纸艺术能够传承和发展至今,也和剪纸的工艺比较简单,原材料和工具常见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今天就让我来系统的给大家分享一下剪纸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个发展阶段的精彩故事吧。

2.发展历史:

小编花了两周时间整理了一张剪纸的发展历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西周开始出现剪纸的萌芽,沿着星星标记的时间轴线,一直发展到现在,中间有过被遗忘的时期也有过繁荣的时期,并且还伴随很多有意思的典故和诗句,特别有意思!

2.1西周(公元前1046年-771年)

剪纸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尽管那个时候还没有纸这一项伟大的发明,古人就开始采用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最早的记载了西周初期,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弟弟,并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说:“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把唐地封给了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称为“唐叔虞”了。

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就是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当时称之为“剪彩”。

2.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221年)

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3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到了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其实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纸的出现,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这也是后期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2.4魏晋时期(公元220年-581年)

魏晋时期,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的发展推动了剪纸的兴起。据记载,东晋时,每逢佛的涅槃日,民间流行剪通草花献佛;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佛教徒也往往剪彩(丝织品)为花叶作为佛前装饰以招引善男信女,这是我国民间剪纸工艺的先声。

2.5南朝(公元220年-581年)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我国南方的荆楚地区(今湖北、湖南一带)流行一种“镂金剪彩”的习俗。每逢人日(正月初七),家家“剪彩为人,或镂(刻)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把丝绢剪成花卉形的装饰)以相遗(赠送)”。

这时的“剪彩为人”,便可以看做是剪纸的雏形,为以后的剪纸奠定了基础。唐代沿仍南北朝遗风,不废晋俗。依然在“人日”剪刻人形,并取名为“人胜”。

新疆唐代墓葬中的人胜剪纸造型

温庭药《菩萨蛮》中写道:“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李商隐的《人日诗》中有:“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记晋风。”这些词句再现当时剪彩为人的真实场景。而剪纸作为一项古老的技艺,在传承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陕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将剪纸艺术很好的继承了下来。陕西剪纸人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巫文化有关的“抓髻娃娃”。包含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

2.6北朝(公元220年-581年)

我国最早的剪纸实物作品发现,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对鸟团花”、“对猴团花”、“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菊花纹团花”。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剪纸就已经比较精美了。团花格式是剪纸中最为古老的格式。

2.7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到了唐代,我国文化产业到达了一个顶峰,小时候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背唐诗宋词,剪纸艺术在唐代也取得了空前的繁荣,所以也出现了很多描绘剪纸的诗句:

“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崔道融的《春闱二首》,里面的“宜春字”就是剪纸的意思。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出自李商隐的《人曰》,剪彩就是剪纸的意思。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出自杜甫的著名诗句《彭衙行》,就是用热水洗脚,然后剪纸招魂压惊的意思。

由此可见唐朝时百姓给予剪纸浓厚的意义。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非常美丽的图案,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除此之外,唐代佛教鼎盛,目前出土的唐代剪纸作品中有大多都是与佛教有关的,比如这个唐代的“双鹿佛塔剪纸”。

此幅作品就可以看出唐代的剪纸工艺已经达到了一种跟高的境界,并不亚于现在的剪纸工艺,同时百姓安居乐业,也在剪纸中寄托了更多的精神内涵,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将有蛇、蜍、蝎、蜈蚣等剪纸制品贴于门上驱邪避凶,同时也表示让子女早些成人的意思。

2.8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

文献记载,五代时钱塘某些场面剪纸已替代了丝绸。《武林梵志》:“吴越钱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这是我国古代关于剪纸最早的记录。

2.9宋元时期(公元979年-1368年)

宋代造纸业成熟,民间剪纸的普及和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等。比如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

吉州窑剪纸贴花方块盏/皮影戏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剪纸艺术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的剪纸活动,除了立春,人日、元旦、端午,七夕、重阳也剪“春幡春胜”、“钗头彩胜”,做成艾叶、花朵、仙佛、喜字、影戏、虫鱼、禽鸟、百兽的形状。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剪纸行业,也出现了以剪纸为生手艺人。当时已杭州为主,有上百种类型的手艺人,其中就有专门以剪纸为生的,有善于煎“诸子百家的”的手艺人,也有善于剪“花鸟鱼虫”的。

2.10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840年)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这一时期,从南北朝时流传下来的“镂金剪彩”的风俗被废止了,代之而起的是广泛的群众性民间工艺剪纸的普及。

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此时民间彩灯装饰基本都是剪纸制品,还有扇面基本都是镂空的剪纸制品,甚至刺绣的制品的初稿都是剪纸制品。剪纸艺术起源于民间,但是清朝的时候已经变成了风靡全国,宫廷内的剪纸制品也种类繁多,故宫坤宁宫(清代皇帝们的洞房)的窗花喜字、墙壁喜字、顶棚龙凤样式的团花剪纸等等。

坤宁宫中的窗花

除此之外,在乾隆年间,通过剪刀手工加工制作的扬州通草花就已经是朝廷的贡品,民间流传也很广泛,当时妇女头上插的花很多都是通草花(扬州通草花是以盛产于云南一带的通草为原料,经漂白、裱草片、染色、捏瓣、粘花、做叶子、传干子、载盆或装镜框、整理等多道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一种特色工艺品)。

(说明:这个是扬州通草花--手工制作的工艺品,非真花。素材来自网络)

2.11近现代(公元1840年--至今)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描绘现实题材的剪纸艺术品开始出现,一大批描绘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战斗的剪纸制品被我国的劳动人民制作出来。

1944年出现了描绘西北地区的民间剪纸趮,开创了剪纸艺术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优秀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描绘社会主义的剪纸作品,也出现了体育、杂技、儿童等题材的剪纸作品。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据记载,鹤即“玄鸟”,玄鸟是“候鸟”总称。在民间文化中鹿称为“候兽”,鹤称为“候鸟”,鹿鹤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

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力劳动成为生存的保证,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民间剪纸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

祈求生命的观念为民间剪纸赋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纸的创作者对待富足与幸福,总是怀有着坚定乐观的信念,绵延不断的希望,剪纸正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现。

民间剪纸将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种民族事项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

在民间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

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