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通用10篇)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通用10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安三万里》观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
今天我跟妈妈一块儿去 电影院看电影《长安三万里 》,令我感触很深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更是一个历史课、传承课 、文化课,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了唐代的每个诗人 。
整部电影是从高适的回忆中为我们描述了唐代的许多诗人 。
电影的一开始,讲的高适不爱读书偏爱习武,高家枪练的出神入化。最后,高适的爸爸去世之后 ,他变得贫困潦倒,他为了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去寻求长安贵人的帮助 ,在路上遇到了年少时放荡不羁的李白,最后他们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友。
虽然李白家很有钱 ,但是在唐朝的规定中有商人的孩子不能考取功名 ,只能靠有权之人的推举 ,于是李白和高适结对一起去长安投靠有权之人。李白和高适来到长安的黄鹤楼喝酒,看着楼下的美景,李白诗兴大发想吟诗一首,结果看到崔颢写的《黄鹤楼》后忽然明白自己阅历不足,年轻气盛,于是回到了家乡接着深造。
而到长安的高适跟李白一样也寻求不到别人的帮助 ,于是在歧王那儿卖艺想得到玉真公主的举荐。但是玉真公主喜欢琴棋书画 ,所以他说了一句 “终究无法讨妇人欢喜 ”于是回到了老家深造。
电影中的李白性格放荡不羁、豪爽壮志, 被称为谪仙人 ,遇到再难的问题 也不会阻挡他这性格 ,我非常喜欢李白的性格 。
电影中的高适,他虽然出身贫苦,但是一心为祖国效力 :别离荆州、投靠哥舒翰 、驻守边塞、率兵讨伐永王…我非常喜欢高适的精神 !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李白对高适说:"人生如朝霞 ,转瞬及逝!"是啊!他们都有大鹏远大的志向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过后 让我想到了我的生活 ,生活中难免会有许多的.困难 ,但是只要有志向,就是一定可以成功的 !
这部电影中的:王维、李白、高适、杜甫、郭子怡、贺知章…各有各的特点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
时代犹如大潮奔涌 ,不断的向前,亦当为大鹏 ,高飞于时代的天空中 !在这一个有极大可能的年轻时代 ,无作所为,老了之后必将留下 很大的遗憾 。如果向前看,来日方长, 未来肯定会有极大的可能 !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2
从放映到现在,《长安三万里》收获的都是叫好声,周末我也走进影院,看了这部近三个小时的动画片。影片中美轮美奂的动画制作,把盛唐气象呈现得淋漓尽致。《长安三万里》的长安,还原盛唐的气象,它有纸醉金迷也有明月高悬;在一众顶流天团的熠熠生辉中,有繁盛之貌也有奢靡之容;有李白的浪漫张狂,有高适的铩羽而归,有鲜衣怒马、春风得意的高光时刻,也有壮志未酬、事与愿违的黯然神伤,令人欢喜令人愁的长安,有人趋之若鹜,有人望而却步。
影片最惹人喜爱的是小时候的杜甫,原来他可以如此可爱、灵动,特别是掉了门牙的样子太古灵精怪了,小杜甫的出现对人们的认知是一个颠覆,在我已经固化的印象中,杜甫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无奈,他既忧国忧民又穷困潦倒,总之他的一生要不是在颠沛流离之中,就是一副苦哈哈的样子,站在破碎的山河面前忧心忡忡、郁郁不得志。
因为电影的原因,重新去查看杜甫的成长历程,其实杜甫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童年非常幸福,小杜甫淘气、活泼好动,据说他“一日上树能千回”,估计摘果子、掏鸟蛋的事没少干,他的生活很丰富多彩,影片中能看到他出入的地方是岐王的府宅,所遇都是达官贵人,文人巨擘,所见的每一个人都是当时文坛的顶流、朝中的贵胄,这从他那首《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当时的天王巨星李龟年,还是皇帝的宠臣崔九,都是他的老相识。
只是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盛世已经成为传奇,而经过那个繁华时代的人,面对人是物非、满目疮痍的现实,剩下的只有对繁华盛世的回忆和不甘,于是就有那么多的惆怅和悲苦,毕竟活在繁华之中和对繁华的追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李白最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曾经有多繁盛,现在就有多幻灭!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高适,由他引出李白,再让大唐的各路大咖闪亮登场,李白和高适曾经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他们一起见证了长安最华丽的模样、人生最欢愉的时刻,长安也见证他们从一见如故到形同陌路的唏嘘。其实我觉得高适和李白本来就不是一路人,李白随性、不羁、豪迈,高适永远是一本正经和循规蹈矩,李白像一个调皮捣蛋的愤青,高适则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有志青年,时时懂得“克己复礼”,所以他们能在一起也只是在某个特定时期的交汇,随着各自身份、地位的不同,走着走着就散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性格决定命运!也许因为他们性格差异才造就了他们后来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有些记载说李白犯事后高适当李白是陌路人,马上拉黑了他。其实作为平叛的将领高适,看他一路走来的努力和付出,也能理解吧,毕竟李白犯的是谋反大罪,一碰就是诛几族的酷刑,高适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光宗耀祖,他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勤奋努力、韬光养晦,再经过出生入死的征战才换来当时的功名地位,所以站在人性的角度,人们应该放过对高适的道德审判。
不过,电影有一个情节,当时李白和高适为了救郭子仪,他只身奔赴哥舒翰营中求助,使郭子仪得救,也因为这一缘起,他和哥舒翰有了交集,成为他日后梦想的起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传递一个真理:利他即利己,帮助别人也是在成就自己。所以作为曾经的当事人——高适,我宁愿相信他有用比较隐蔽的办法帮过李白,要不李白也不会还没到流放地就接到特赦令,是他能“白刺白帝彩云”。再退一步讲,就算是郭子仪救他,那郭子仪之所以能建功立业有能力救他,也是有高适曾经的救助。
对这部动画片,铺天盖地都是追捧之声,所以我对电影的心里预期很高,可当我从电影院出来,我还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首先我不太能接受故事展开的方式,在你死我活的战场、前线,那位程公公不是因为什么重要的事情去找高适,仅仅是为了了解李白,还有两个人在内有胡兵的烧杀抢掠,外有叛军的步步紧逼,再怎么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将领也做不到和一个人坐在帐中闲谈吧!
还有一个遗憾是:享名盛唐的王维,在影片中只是匆匆露了两面,连说一句话的机会都没给,《长安三万里》的王维,单薄且寂寞。另外,被誉为长安周杰伦的天王巨星李龟年,在片中好丑啊!
电影近三个小时,把盛唐的光景最大限度地勾勒出来,也许是可歌可颂可褒可扬的人物和场景实在太多了,所以有点顾此失彼,不过相信他们也已经尽全力了,感叹主创团队渊博的学识背景和无畏的勇气,盛唐,从繁华到幻灭,咫尺天涯,也许他们要传递的是:大唐有你们真的了不起!因为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3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当我读到这些快炙人口的诗句时,不禁对这些唐代诗人产生无限的敬佩。于是,我和爸爸走进了电影院,观看《长安三万里》。
这个故事是由高适的记忆讲述而来的。高适出生于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其祖父是唐朝名将高侃。年轻时家道中落,二十岁的`他,便远离家乡,闯荡京城。彼时就已写下“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的诗句。
而在去长安的路上,他与才华横溢,兴趣相投的李白相遇,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他们不久后就离别了,因为高适要去长安,而李白要去扬州,他们还约定一年后在扬州再见。高适在长安想投奔权贵,却屡次碰壁,流离失所。于是高适写下“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怀才不遇的他来到扬州,李白带他认识了王昌龄、杜甫、孟浩然、张旭等一众才子名士......他们都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李白终于厌倦了这种生活,踏上寻仙问道之路。
高适转身跃马而上,奔向塞北,准备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经过几年艰苦的戍边生活后,他也终于明白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带着遗憾离开了军营,回到了旧时宋城商丘,在此继续勤学苦练,等待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
经过二十余载,高适经人推荐入仕,任封丘县尉。而他却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选择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当了掌书记。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哥舒翰兵败被俘,高适奋力杀出重围,追随西逃的唐玄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高适不远万里来寻,使唐玄宗十分感动,即提拔他为谏议大夫,随驾同往成都。从此高适仕途一路亨通,十年十升,节节向上。最后,他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了唯一凭军功封侯的诗人。
纵观高适的一生,从一介布衣书生到拜相封侯,他是大唐诗人中的唯一一个。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纵然暂时的落魄,也要保持初心,勇于挑战坎坷的命运,做一个自信、积极进取的人。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4
观看了《长安三万里》之后,真是让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
有气势奔放的诗人——高适。高适:704年-765年,与岑参并称“高岑”。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安禄山起兵造反,使唐朝发生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那时老百姓们真是赶驴的赶驴、逃跑的逃跑,黄鹤楼、王孙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为平地。
那时的高适便英勇地开始偷偷反击,最后高适趁机把安禄的营帐团团围住,先放一把大火将他们的帐篷点着了,又将一大堆雪从高处往下扔,而且还连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树干一起滚下去,把安禄山的军队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
穿越千年的历史,让我好像看到了当时长安的繁华、黄鹤楼的`高大、李白的洒脱,高适的英勇、王维的高冷……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自豪、热血以及感动。……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
《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视角讲述的,把高适从年少到青年到中年再到晚年的经历讲的淋漓尽致。
文中还出现了很多的诗人如高适、李白、王昌龄、杜甫、孟浩然……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李白了!因为李白有个爱好,那就是喝完酒之后必须要写一首诗。而且这首诗还非常有气势,让人啧啧称奇。
在李白的诗中,我最喜欢他写的《将进酒·君不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这首诗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在高适的眼里,重心是“材”和“有用”可在李白,重心是“天生”和“必”。
我们都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派的.诗人,而高适却是豪放派的诗人。虽然这两个派听起来大差不差,可实际却有一些不同。豪放派是一种风格,是指作家作品思想艺术的特定总特点,是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的形象显现。浪漫主义则是作家创作时再现与表现生活理想的特定原则与方法,其内容比豪放的风格要广泛得多。
电影看似是借高适之口,来写李白的一生;但实际上是借李白的沉浮来写高适的一生。悠悠千载,高适的确成了求的功名的诗人,而李白却成为了被更多人记住的人。正如高适最后说的,李白,还是李白。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6
近日,一部电影刚刚上映就风靡全国,受到一致好评,让人感慨万千。这就是《长安三万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安史之乱后节度使高适受到了围困,最后在监军的帮助下夺回长安的故事。在这期间他还回忆了与李白的相识相知的过程,他们一起经历的事感动着高适,也感动着我们。
整部电影充满了历史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唐的繁荣昌盛。其中暗藏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也让人感受到了唐代诗人的豪情壮志。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望岳》、高适的《别董大》、《燕歌行》等等,每一首都让人拍案称绝,每一首都让人叹为观止。
在《长安三万里》中,我最佩服的是李白的才情,但最喜欢的`人物却是高适。也许有些同学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你一定晓得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一生习武,但一直到了晚年才被重用,他老实呆板,做人诚实,忠心报国,与李白是要好的朋友。
李白和高适的友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贯穿整部影片。高适与李白,一个是忠厚老实,一个是帅气潇洒,一个是精明能干的老将,一个是写下千古名篇的大诗人。两种不同的性格,两种不同的处事方事,但他们却是感情深厚的老友。他们的友谊,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我想这也是想告诉我们: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别人,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长安三万里》,那美轮美奂的景象,那感人至深的情节,那扣人心弦的情感,无不让人心潮澎湃,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7
今天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为国的高适,也让我看到了放荡不羁,喝酒作乐,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
古人想尽了办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种原因交杂其中,无论是行卷,还是荐举,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目的一样,可是因为性格的不同,最后两个人的结局迥然不同,高适看到在长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无助的摇头;李白不可能像高适一样,在家乡梁园苦练枪法,只为在战场上用高家枪法杀敌。
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敌,浪漫,洒脱,想象奇特,或许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统有关,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作为边塞诗人的高适,目睹了边关的战况,才能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也许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语能够规劝的,当李白投靠到永王帐下,永王伏诛后,李白受到牵连,就放到夜郎,高适担心自己和李白的关系,会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让郭子仪帮忙,这样李白得以获救,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能够帮你出谋划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负重前行,今人又当如何呢,凡事不必太过执着,唯有健康快乐才是大计!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8
7月8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映了,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想看看是怎么样的李白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词曲。
电影主要是讲高适回忆他跟李白的种种往事,性格迥异的高适和李白从青年时偶然相识,之后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诗人有很多,如王维、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等。
影片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要是讲高适借用李白教他“相扑”时候的.战术,以假乱真诱骗吐蕃大军,来了个“瓮中捉鳖”,最后吐蕃大军全军覆灭,守住了长安。高适却没有贪恋权贵,把战功让给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优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后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诗,认真仔细的体会每首诗的意思,多多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9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非常感动。我想写一篇观后感,保留、纪念。
这是一篇关于高适的电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度过的时光都演了出来,一丝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主要由于安禄山以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变,带着其他叛国的人建立了燕国,高适他没想到安禄山居然是这种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几年后,李白投靠了永军,高适很生气,就想问一问李白是怎么想的?忽然一阵脚步声传进了高适的耳朵,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进来,哟,这不是李白吗?高适的书童走上前,拉开窗帘高声问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毁灭成什么了?你还敢回来,太无耻了吧!”说完,李白就被关进了监狱,想出也出不来了。
之后,敌人又来打仗,唐军奋力反抗,可是等来的却是快要全军覆没的景象,士兵们累得连气都不想出了,可是敌人可不管这些,继续骚扰唐。高适见了这些,忍无可忍,用了李白曾经交给他的办法,伪装到自己都认为是真的`地步,带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弃坚守的一座城夺了回来,取得胜利!
这就是我最喜欢,最感动的地方,我懂得了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内涵,知道了永不放弃,一直努力,就可能反败为胜,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0
将近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实在是酣畅淋漓,讲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那些年,整部电影的节奏并没有什么高潮迭起,按照时间线慢慢推进,细细展开,留下无限回味。
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那些年的长安诗人们觥筹交错,举杯共饮,胡姬们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最后李白游湖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中,高适放弃驰骋沙场退居幕后,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纠结不束缚,归于自然。一个朝代拥有怎样的文明,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子民拥有的观念与气度。
古诗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长安三万里内,多少才子名满天下,多少壮士为国捐躯,多少人的`梦想实现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破城之时因为一只冷箭,一双马蹄就在历史的长河里消逝。但,那些诗句流传至今,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宝宝总是会问我,学习诗词有什么用?当影片中响起《早发白帝城》《将近酒》《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诵起来,上学时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句现在觉得越来越有魅力,蕴藏在诗句中千古的理想,今天成为孩子们内心的精神源泉。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拥万丈豪情吗?
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迹,少年说,生此盛世要为大鹏。时代赋予了我们选择理想的权利,我们理应以回报时代为目的,以报效祖国为理想创造盛世,个人的小梦编织祖国繁荣昌盛的大梦,扬帆远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