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锦集七篇

发布者:玉石中承 时间:2025-7-17 14:59

大班科学教案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锦集七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小朋友因为年龄小,所以存在着好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小朋友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需要,依据课改纲要的要求,按照在科学游戏环境创设的时候要遵循的原则及建立科学区域游戏的时候要遵循的原则来设计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技能目标: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3、情意目标: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其重点是:让孩子感受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难点: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能清楚地表述是一件很难的事。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教学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小朋友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和小朋友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我是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孩子们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孩子们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小朋友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孩子们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而我又讲的过于投入,小朋友们很快就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孩子们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根据孩子们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资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可以吸水的

2、塑料制品,木制品,纸制品,泡沫制品,小石块等。

3、大水盆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觉游戏

1、鼓励幼儿到水盆里玩水

2、尝试

—试试用双手捧水;

—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

3、发现

—能看见水中的小手,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

—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

二、听觉游戏

1、请幼儿将塑料制品一一投入水中。

2、试一试

(1)听一听、比一比不同资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2)听一听、比一比不同资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3)得出结论:从高处将资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资料投入水中声音大,

重的资料投入水中比轻的资料投入水中声音大。

三、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1、观察不同资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

比较资料的轻、重、厚、薄

2、感知资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

归纳那类资料会沉于水中,那类资料会浮于水中。

四、触觉游戏

1、用手触摸、感知那些资料吸水,那些资料不吸水。

2、哪些资料遇水会烂,那些资料遇水完好如初。

五、收拾整理资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资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维护水资源。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今日玩水“水中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新的发现。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将常见图形变出不同数量的各种图形,发现图形之间的分割,组合关系。

2、能创造性运用各种图形组合物体形象,学习按一定规律数图形。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拼成的画。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放在袋子中,剪刀。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出图形宝宝

师:小朋友科学探索的时间到了,我们一起唱起来把。请幼儿欣赏歌曲《形状变变变》。

(二)视频导入,巩固练习图形

1、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2、在立体图上可以找到平面图形。

3、巩固四种图形,智慧屋中做游戏。

4、拓展幼儿的想象力,欣赏生活中的图形。

(三)观察、思考图形宝宝的不同用处。

l、请小朋友动脑筋,仔细观察机器人、火箭、坦克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由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组成。)

2、幼儿讨论。

(1)如何记住自己的拼图方法?

(2)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图形都用了多少个?

3、教师出示统计表,请幼儿来做记录。

(四)第二次尝试活动

用折纸或剪纸游戏,看图形的变化。

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或剪纸)。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

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

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

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会自己探索制作"小鸟入笼"玩具,能正确把握小鸟身体的比例。

2、会玩小鸟入笼玩具,发现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体验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制造好的"小鸟入笼"玩具,硬卡纸、筷子、彩笔、胶水、其他会转动的玩具。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鸟入笼"玩具,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吸引幼儿制作兴趣。

2、教师将"小鸟入笼"玩具每组放一个,请幼儿自由探索制作方法。

(1)在一张硬卡纸上画上小鸟,重点指导幼儿画小鸟时要掌握身体的比例。提醒幼儿给小鸟图上漂亮的颜色。

(2)在另一张纸上画鸟笼,在两张纸的中间夹上筷子粘贴在一起即可。

3、引导幼儿玩玩具,双手来回搓动筷子,即会出现小鸟入笼现象。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手的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体验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感受。

活动延伸:

教师出示更多会转动的玩具,引导幼儿到区域中去玩,了解不同玩具转动的秘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有主动交流和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恐龙的有趣和成功的喜悦。

2、能运用有关恐龙的已有经验,按意愿绘画出不同动态和表情的恐龙形象。

3、能大胆的与人交往,有序的操作。

重点:1、2难点:2

环境材料:

绘画工具:白纸、水彩笔、油画棒

辅助材料:各种恐龙玩具、图书

组织形式:集体

活动情景

儿童活动状态

教师教育策略

反思

一、游戏活动——“我和恐龙交朋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不同的恐龙玩具玩耍。

1、幼儿仔细观察活动室中的各种恐龙玩具、图书。

2、幼儿自选恐龙玩具玩耍。

(1)部分幼儿缺少活动的目的性,随意成分大。

(2)个别幼儿对恐龙的外形特征感知较差,把握不准。

(3)部分幼儿联系恐龙的动态和表情想象不够丰富。

1、以与恐龙交朋友引起幼儿

活动的兴趣。

“今天,我们幼儿园里来了许多的恐龙朋友,你们想和它们交恐龙吗?”

2、引导幼儿通过大胆动手操作和模仿表演,感知不同恐龙的外形特点并大胆塑造恐龙的动态。

(1)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喜欢的恐龙朋友的样子有什么特别?它有些什么本领?

(2)它能做些什么不同的动作和表情?表演给我们看看。

3、激发幼儿绘画创作的愿望。

“和这么多的恐龙交了朋友,你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你们的恐龙朋友呢?用什么方法?”

活动情景

儿童活动状态

教师教育策略

反思

二、幼儿绘画活动。

1、幼儿按意愿确定绘画目标。

(1)部分幼儿画的.恐龙形象不够鲜明,特征不突出,不同的动态、表情表现不充分。

(2)个别幼儿的绘画作品形象单一,与别人相同,缺乏创造性。

2、个别幼儿在操作时较无序,习惯较差。

1、鼓励幼儿大胆的、有目的的操作;观察幼儿参与活动时的情绪、兴趣、积极性的表现。

①你想画什么恐龙?请把它们不同的表情、动作和特点画出来。

2、对幼儿绘画的情况,给予不同层次的帮助和指导:

①外形上:体态、五官、颜色、随身的标记性物品……

②动态及表情变化上:站、跑、走、跳、滚、爬、哭、笑、生气、睡觉、做游戏……

③鼓励幼儿大胆的与同伴交流、相互帮助。

色彩:注意色彩的搭配。

布局:引导幼儿添加不同的地点和背景,丰富画面。

形象:引导鼓励幼儿与别人画不相同的或创造新的恐龙形象。

要求:保持场地和手、脸、衣服的干净,按顺序使用材料。

3、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相互观察、交流、扩散不同绘画经验。关注活动中个别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较显著的幼儿,给予积极的鼓励。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不同味道,尝试运用图表记录,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2、了解各种味道是靠舌头品尝出来的,发展对食物的辨别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感受味道。

活动准备:

1、设置“味道王国”的情境,摆设各种味道的食品,如柠檬、糖果、山楂、咸鸭蛋、辣椒、咖啡、咸菜、苦瓜等。

2、为幼儿准备每桌一套分别装有白开水、白糖水、白醋、咖啡、白酒、盐水的品尝杯和品尝棉签。

3、味道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表情,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请来一些表情宝宝,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表情图片)

2、这是甜宝宝,和甜宝宝打个招呼,看看甜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引导幼儿模仿表情)

这是咸宝宝,和咸宝宝打个招呼,看看咸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

这是酸宝宝,和酸宝宝打个招呼,看看酸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

这是苦宝宝,和苦宝宝打个招呼,看看苦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

二、品尝各种食品,感受不同味道。

1、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味道王国”去,那里有好多有趣的味道,请你们尝一尝,在品尝之前先洗洗手。小朋友可以自由地去品尝,在品尝的过程中,你要记住自己品尝的是哪一种食品,它是什么味道,把你尝到的味道记录下来,等一下大家说一说。(教师示范品尝的方法)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味道的秘密吧!(幼儿自由品尝食品味道)

2、组织幼儿谈自己品尝的感受。

小朋友,“味道王国”里都有什么食品?刚才小朋友品尝了什么食品,它是什么味道的`?尝到酸味时,你有什么感觉?这种味道会使你想起什么事情?尝到甜味、苦味、辣味、咸味时,又有什么感觉?你会想到什么?

三、通过操作感受,使幼儿了解舌头的品尝作用。

1、小朋友,咱们刚才品尝了那么多的味道,这些味道是怎么尝出来的?

2、下面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品尝杯,请小朋友再尝一尝,它们分别是什么,你是怎么尝出来的?(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教师示范并指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品尝)

3、小朋友告诉老师刚才你是怎样实验的?各种味道是靠什么品尝出来的?

4、小朋友真聪明,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味道是靠舌头品尝出来的,舌头为什么会尝出味道呢?原来我们的舌头表面有许多小突起,这些突起叫味蕾,味道就是通过味蕾品尝出来的。别看我们的舌头不大,可是它的各个部位却有不同的分工。舌尖对甜味比较敏感,舌头的两侧前端对咸味比较敏感,舌头两侧后端对酸味比较敏感,舌根对苦味和辣味比较敏感。

四、进行发散思维,了解更多的味道。

1、你还吃过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味道的?(引导幼儿说出更多酸、甜、苦、辣、咸味道的东西。)

2、除了甜、咸、酸、苦,你还知道其它的味道吗?(引导幼儿说出更多的味道,如先苦后甜、又酸又甜等。)

五、结束活动。

小朋友,刚才咱们说出了许多的味道,下面咱们来做“小小调味师”来制作各种不同味道的饮料,看谁调的饮料味道美。(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制作出和别人不同的味道。)

小百科:味道一般意义上的味道指味觉,包括甜味、苦味、酸味、咸味等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自己制作竹筒饭,了解竹筒饭的来历及制作过程。

2、在品尝及制作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米是如何变成饭的过程。

2、环境材料准备:竹筒饭、筷子、湿毛巾

活动过程:

一、品尝会(价值分析:用各种感官感受竹筒饭,了解竹筒饭的简单知识,激发制作竹筒饭的兴趣。)

1、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你闻一闻,猜一猜它是什么?(竹筒饭)

2、吃一吃,它有什么特别的味道?

小结:竹筒饭是云南地区的风味小吃。傣族群众常用本种的`竹竿节间制作“竹筒饭”,故称为“糯米饭竹”。

二、看一看(价值分析:通过观看竹筒饭的制作过程,了解它的来历、做法。

1、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竹筒饭的制作过程。

2、幼儿观看制作竹筒饭的录像。

3、提问:竹筒饭的做法跟我们平时吃的饭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竹筒饭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塞在竹筒里,然后放在火上蒸熟的。

三、做一做(价值分析:通过动手制作,体验制作竹筒饭的乐趣。)

1、教师示范(注意糯米不要塞得太满)

2、幼儿每人一个竹筒,用手或筷子将米粒塞进竹筒里。

小结:大家成功的做好了竹筒饭,那我们请老师帮我们把竹筒饭放到蒸锅里吧。

活动延伸:

品尝自己做的竹筒饭。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