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班科学教案汇编7篇

发布者:秋雨舞春风 时间:2025-7-28 15:15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汇编7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的过冬方式。

2、通过游戏模仿动物的不同方式。

活动准备:动物头饰、动物过冬幻灯片、场景布置。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冬天)冬天的天气怎么样?(很冷)对,现在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吗?

二、探讨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教师:小朋友的办法都很好,那你们知道动物们是怎样过冬吗?

(请个别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小动物们是这样过冬的吗?我们来听听故事《动物过冬》。

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2、提问:故事里说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背景图上放出相应的动物过冬幻灯片。)

(1)故事里说到了小蚂蚁,小蚂蚁是怎样过冬的?(小蚂蚁在天气还没变冷的时候就找了许多准备过冬的食物在窝里储藏起来过冬。)小蚂蚁为什么要在天气还没变冷的时候就找到 许多准备过冬的食物在窝里储藏起来过冬?(因为冬天天气冷,不容易找到食物。)象小蚂蚁这样在天气还没变冷的时候就找到许多食物过冬的就是储食过冬。还有谁也是像小蚂蚁一样储食过冬的?

故事里还说到了谁?是怎样过冬的?

(2)燕子是怎样过冬的?(燕子飞到南方去过冬。)它为什么要飞到南方去过冬呢?象燕子这样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去过冬的就是就是迁徒过冬。还有谁是迁徙过冬的?

(3)青蛙是怎样过冬的?(青蛙是冬眠过冬的。)象青蛙这样整个冬天都躲在洞里睡觉,不吃也不动的就是冬眠。还有谁也是冬眠过冬的?

(4)狮子是怎样过冬的?(换上厚厚的毛过冬。)狮子换上了浓密的毛,它就不怕冷了,就像小朋友们穿上厚厚的棉袄一样,可暖和了,还有什么动物也是像狮子一样换上浓密的.毛过冬的?

3、知识拓展。

教师:小动物们除了有冬眠过冬、储食过冬、迁徙过冬、换毛过冬,你还有怎样过冬的呢?

(还有产卵过冬的,像螳螂、蝗虫就是秋季时产卵,让孵在树枝上、草丛中、泥土里过冬,等春天来临时,它们的幼虫就会爬出来。)

只要小朋友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过冬方式。

三、游戏“动物过冬”

教师:小动物过冬的办法真多真有趣!现在我们就来做“动物过冬”的游戏吧!

1、交待游戏规则。

教师:这里有很多小动物,有燕子、狮子…你喜欢谁,你就戴上谁?再?想想它是怎样过冬的,如果你是冬眠过冬的,你就钻到这个洞里睡好,不能动。如果你是储食过冬的,你就把粮食搬进这个洞里储存起来,这里有很多粮食,一袋一袋的,搬的时候要一个一个钻进去,不能挤,搬好了就躲在洞里不出来了。如果是换毛过冬的,你就把身上的外套脱下来,换上这个厚厚的毛茸茸的的衣服。如果是迁徙过冬的,你就要飞到南方去。

2、幼儿进行游戏。

教师:请小朋友们轻轻地走到这里来,拿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看清楚你扮演的是什么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3、检查游戏结果,活动结束。

教师逐个问:里面住着谁呀?你们是怎样过冬的?

四、小结。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表演得很好,请小朋友们出来,把头饰摘下来,放到老师这里来,跟陈老师回教室里去。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而幼儿科技小制作就是集知识与技能、奥秘与创造、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幼儿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它材料收集简便、能揭示蕴藏的科学现象与原理、深入浅出,倍受幼儿青睐。设计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体验动手制作、体验玩中探索的快乐,并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感知,提高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促进幼儿手脑协调及心智的发展。

活动目标:

1.探索对称图形的制作及竹蜻蜓飞行中的奥秘。

2.看懂图示,尝试用对折、画剪、粘贴等方法制作竹蜻蜓。

3.养成活动后收拾材料工具的习惯,体验成功的愉悦情绪。

活动准备:

1.蝴蝶图片一张

2.工具材料准备:剪刀、吸管、透明胶、人手一张画报纸(稍厚)、记号笔

3.制作流程图七幅

4.五角星(鼓励制作成功的幼儿用)

活动过程:

(一)出示蝴蝶,认识左右对称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二)制作左右对称图形

1.讨论制作左右对称图形的方法提问:你们会做左右对称的图形吗?应该怎么做呢?(幼儿讨论回答)

2.幼儿尝试用画报纸制作左右对称图形

3.出示图示,方法:纸儿长长边对边,中线起始图案画,沿着轮廓剪一剪,再给图形穿新衣!

(三)制作"竹蜻蜓"

1.出示范例"竹蜻蜓"提问:制作竹蜻蜓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2.幼儿看图示并理解提问:谁看懂了?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谁他?

3.幼儿看图示制作,老师巡回指导

(四)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1.玩玩竹蜻蜓,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提问:你的竹蜻蜓能成功飞行吗?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为成功飞行及发现奥秘的幼儿贴五角星,表示鼓励)

2.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竹蜻蜓在我国已经流传了0多年的历史,据说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就是人们受到竹蜻蜓的.启发后才制造出来的。看来这小小的玩具中还藏着大道理呢!

活动延伸:

将制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学操作区,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它飞行的更多奥秘,并相互交流探讨,进一步激发幼儿观察、思考、探索的兴趣。

活动建议:

平时可以在区域活动中一些看图示制作的材料供幼儿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及看图示制作的本领,为此活动打下基础;建议没有制作经验的幼儿可以分两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练习剪对称图形制作竹蜻蜓的翅膀及装饰不同花纹,第二次活动进行吸管及翅膀的粘合和探索飞行的奥秘。

活动点评:

生态课堂的理念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幼儿的发展不仅要全面化、个性化,更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此活动始终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观察、讨论、图示、制作、探索等方法与手段,让幼儿在动手操作、做做玩玩中自主获得相关的经验与技能,幼儿学得有趣,教师指导方法得体,充分体现了师幼角色的和谐生态关系:即课堂的主人是孩子而不是老师,把课堂更多的时空让位给孩子,让孩子真正地走到台前,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长足的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因本班是大班幼儿,他们都有探索或发现兴趣和愿望结合实际年龄特点,课程主要培养幼儿主动动手能力。本土的环境激发幼儿动手,提问等引导方式设计该活动。

活动目标

1、喜欢探索水的秘密,对水的变化感到好奇。

2、能用多种感官感知水的特征和水的溶解现象,大胆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判断。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扩大对幼儿思维现象力。

2、理解水的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

1、每人一杯凉开水,小勺一个,冷水一盆,白糖,果汁粉,奶粉等。

2、大班科学活动书,下册

活动过程

一、交流活动。

幼儿自由交流对水的认识。

二、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水的特征。

看看水是什么颜色;闻闻水是什么气味;尝尝水是什么味道;用小勺绦满水,观察水会怎样。想一想,用手能抓住水吗;

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会流动的,透明的液体。

三、感知活动。

会变的水。幼儿实验;勾兑各种各样的水,提供幼儿实物,让他们在操作中感知水的`溶解现象。讨论;你变出了什么水?是怎样变出来的?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四、操作活动。

找一找,圈一圈。引导幼儿看大班科学活动书下册第16页,找一找哪一杯是水,并做上记号。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把它圈出来。了解水的作用,知道节约用水。

五、活动延伸。

水的变化;1;做冰块;有条件的孩子可用冰箱自制冰块,观察水遇到冷的就会结冰,冰遇热变成水的现象。

2;水开了;在家观察水遇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现象。

3;会变的水;用图画记录水的三态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潜水艇下沉、上浮与鱼鳔的关系,乐于探究其中的奥秘,初步感知仿生学的原理。

2、欣赏有关潜水艇的录像,进一步了解潜水艇潜水的过程与简单原理。

3、想象创造各种各样的潜水艇,发展大胆想象的能力及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制作好的潜水艇模型、吸管、纸鱼、气球、橡皮泥、胶带、铁块、剪刀、装满水的盆。

活动流程:

1、教师做“纸鱼”游泳实验,引发幼儿探究兴趣。

(1)请幼儿讨论;鱼为什么会游泳。

(2)出示一条纸鱼,演示鱼游泳的过程。把气球放在纸鱼的肚子里当鱼鳔,通过给气球充气、排气观察鱼上下沉浮的样子。让幼儿说出鱼鳔的用处:鱼有了鱼鳔,就能自由自在的在水里游,想浮起来时就在鱼鳔里充满空气,想沉下去休息时就排掉鱼鳔里的空气。

2、引导幼儿探索潜水艇下沉、上浮的秘密。

(1)组织幼儿自己玩潜水艇,想办法使潜水艇上浮、下沉。

(2)分析讨论为什么潜水艇能够下沉、上浮,知道潜水艇是模仿鱼鳔的`原理制作的。

3、观看有关潜水艇的录像片,进一步探索潜水艇的奥秘。

4、拓展思路:用手工制作、绘画、粘贴、拼搭的形式来表现想象中的潜水艇。

(1)在潜水艇的全身都安装小圆桶,使潜水艇浑身上下都是枪。

(2)幻想画:我乘潜水艇遨游时光隧道。

(3)把潜水艇做成鱼的形状,这样的潜水艇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4)插上翅膀,制作会飞的“潜水艇”。

(5)安装四条腿,变成机器人的“潜水艇”。

活动延伸:

了解更多仿生学的相关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名称:探访蔬菜朋友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蔬菜的外形和特征

2、比较不同蔬菜的差别

活动准备:丰富的蔬菜

活动过程:

一、教师交代参观任务,要求幼儿带有问题去进行观察请幼儿仔细观察自己所看到的蔬菜,并进行相关的咨询(比如:它的名字是什么,怎么食用等)

二、交流参观成果

1、请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讲听,并能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与

2、向大家介绍自己刚认识的蔬菜

三、教师

1、幼儿的'观察结果,讲解蔬菜的特征

2、引导幼儿对不同的蔬菜进行比较(外形特征、食用部位的不同等)

3、对蔬菜进行简单的分类(可根据食用部位、颜色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喜欢玩各种电动玩具,能探索发现其共同的特征。

2、知道电池在电动玩具中的作用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活动准备:

1、 如有条件,请幼儿从家里带一个电动玩具到幼儿园。

2、 电池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介绍自己的`玩具。

教师:今天小朋友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请你说说你带的是什么玩具?

请几位幼儿演示自己的玩具给大家看,激发大家的兴趣。

2、 确立小组名称。

教师:请你们自己都来玩一玩自己的电动玩具,看一看他们会不会动?

教师:你打开开关的时候,你的玩具会怎样?(玩具汽车向前跑、玩具母鸡生蛋了。)

教师:电动玩具为什么会动?(玩具里有电池)

3、教师帮助幼儿了解电池的作用。

教师:老师请大家把电池拿掉,看看玩具还会不会动?(不会动、不会转、不会亮。)

教师:我这还有两个玩具,他们为什么安上了电池还不能动呢?(将电池装反了)

教师:请你们也来试一试,在你的玩具中装上电池,看他会不会动?个别指导幼儿装电池,教师示范装电池。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

2、培养幼儿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以及加强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3、尝试制作排笛,感受制作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真的倾听,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

[教学难点]:

探索长短不同的吸管,发出不同高低的声音。

[教学流程]:

利用“身体乐器”让孩子与“声音”在游戏中拉近距离,从而产生兴趣——教师示范小豆实验,让孩子知道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让幼儿观察、倾听长度不同的管子所发出的声音有高低之分——小组合作共同制作“排笛”。

[教学准备]:

1、长度不同的吸管、双面胶、托盘若干。2、黄豆、手鼓、手鼓棒、中音铁琴。3、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内容,通过“身体乐器”游戏,让幼儿产生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踏步地走进教室,让幼儿感受自己的脚步声。

教师提问1:“为什么小脚会发出声音?”——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2:“那么,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也能够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发挥

幼儿与教师一起玩“身体乐器”游戏。

二、引出声音的产生。

师:“小朋友,真不错!现在,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了,在研究的过程中,请小朋友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我们才能够听见“声音”有什么不同,你们能做到吗?”

——教师示范小豆实验。

提问1:“你们听到什么?”

提问2:“你们看到什么?”

提问3:“声音从哪里来?”教师请一名幼儿上台用手,感受敲打的鼓面的振动。

提问4:“你感觉到了什么?”

教师由四个关联问题,让孩子知道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

教师小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当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停止了。

三、通过乐器实验,倾听、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从而引出吸管实验。

实验一:敲击中音铁琴

教师提问1:“你们认识它吗?对,它就是中音铁琴,请你们看看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2:“它们发的声音一样吗?”——(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3:“好,让我们听听它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4:同样的物体在振动,只是铁琴板长短不同,我们来听听两根长短不同的`铁琴板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我们坐着先听一次……现在可以用身体来表达你听到的声音。”——(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相同的物体会因为长、短的不同,而发出高低的不同声音。

实验二:吹吸管,倾听声音

师:“同样是吸管,我们来听听两根长短不同的吸管吹出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

1、接着,教师再出示两排吸管,一排是长的,一排是短的。

让幼儿长的、短的吸管每人各拿一根,用吹的方法感受自己听到声音的高与低。

2、教师提问1:“你在吹这两根长短不同的吸管时,发现有什么不同?”

(教师可请各别幼儿上台吹,让台下的幼儿感受)

教师引语:“哦,原来声音不同。吸管的长短也有高低之分。”

3、教师展示:与幼儿对比实验的结果。

教师小结:吹奏时,嘴里的气流会振动吸管中的空气,产生声音。短的吸管振动频率快,所以音高;长的吸管振动频率慢,所以音低。

四、制作“排笛”。

1、教师与幼儿一起观看教学软件,获得相关物体特性的经验。

2、教师示范“排笛”制作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制作“排笛”。

3、幼儿吹奏“排笛”,感受成功的喜悦。

4、活动结束。

延伸教学:

教师与幼儿来到区域里,通过自制排笛的音律不同,自由吹奏自己喜欢的旋律,举办一场亲子“排笛”小演奏。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