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武术的起源总结

发布者:鸡闻起舞 时间:2023-10-24 06:19

广东武术的起源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东武术的起源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广东武术的起源总结

广东武术的起源总结

在原始人类向自然界作斗争时,武术就开始萌芽了。1958年在韶关发现“马坝人”,是广东的原始人类。发掘出来的骨蚌器、石砍器、石尖状器等,证明了广东人的祖先当时是过着渔猎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们是利用这种武器同野兽的搏斗中谋取生活资源的。之后,再从潮安陈桥村发现了新石时代的石矛等,东莞出土的石刀,增城出土的商代石矛,博罗出土的周代石矛,清远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铜矛、铜钺、铜箭镞和铜匕首,四会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剑,广州发现汉代的铁剑......等等。从这些武器的不断演进看来,我们祖先在操纵和运用这些武器的技巧过程中,确实经历过重大改进啊!由于武器的不断演进,必然带来技击技术的日益提高。

根据大量史料来看,广东武术不少是从邻近各省传进来。大概自北而南,落地生根。又由于地理、气候、性格的影响,便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项目。

广东地区的南拳多半是随着外来移民而俱来的;梅州的刁家教从江西传来,岳家教是从湖南传来,汕头的南枝拳、惠阳的莫家拳、广州的咏春拳是从福建传来的。丰顺的昆仑拳来自河南,广州的白眉拳和侠拳则来自四川,孔门拳来自湖北......时至今日,有些拳种还保留它固有的传统打法,有些则经过加工提炼,变化发展,便形成了各有特色和风格的拳种。

当前,广东地区南拳,形成了各种流派;汕头地区有薛江仔派、刘凤山派、连城派、两仪派、罗浮山派和南枝拳等,梅州地区有刁家教、岳家教、李家教、钟家教、朱家教等,惠阳地区有莫家拳、蔡家拳、刘家拳等,佛山地区有蔡李佛、洪家拳、伏虎拳、二龙争珠拳等,肇庆地区有咏春拳、梅花拳、大小四门拳等,广州市是省会所在地,历来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除五大名拳外,还有侠拳、白眉拳、龙形拳和佛家拳等,韶关地区有南少林拳、八卦中拳、单坐拳、七步拳和花拳等,湛江地区有洪家拳、行拳、蔡家拳、五形拳、十形拳和猴拳等,清远地区有洪拳、蔡李佛、龙形拳、白眉拳、咏春拳、梅花拳、佛家拳、太虚拳、南少林以及瑶族的少数民族武术等。

北方好些拳种也传到广东来了,诸如太极拳、长拳、鹰爪拳、螳螂拳、翻子拳、劈挂拳、八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等,都在广东安家落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铁山武术扬天下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从电视电影上的刀光剑影到到现实社会中的咏春八卦,从古代武术的南拳北腿之分到江湖武林的派系之别都无不印证了中华武术的源远流长。

在四川乐山有这样一个小镇,它保留了自清代而来的大部分建筑,清静幽雅;镇上的习武之风盛行,有武术之乡的盛誉,这个小镇叫罗城。

罗城武风四起

罗城人尚武。但罗城人尚武的缘由,不是为了健身长寿,而是为了眼前的生存自卫。

罗城古镇自明清以来就是有名的旱码头,人畜饮水难,农业用水少,生存条件差;盐、煤、铁矿开采带来了无产者与矿主的矛盾;繁荣的商贸带来了大量流动人口,人际关系复杂;罗城镇背面铁山,地处乐山、宜宾、自贡边界,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带兵炼铁、李蓝起义、红灯教反清等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因此,自元明以来,习武之风甚浓。从清康熙年间起,罗城人代代以练武为能事,武馆林立,逐步形成了以回族海氏为代表的北派武术和以汉族朱氏为代表的南派武术,涌现了一大批清代科举武生。至今,在罗城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三五岁的孩子们在比划着招式,而罗城小学的课间操也是由武馆教练教授的武术操组成。

说到铁山武术,不得不提到罗城历史上的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清光绪年间名震川西南的罗城红灯教起义首领、南派武侠、汉族人黎天东;一个是上世纪30年代享誉海内外的北派武术大师、回族人蔡静斋。

黎天东,犍为县罗城镇北燕子岩人,生于清德宗光绪8年3月,出生贫苦农民家庭。黎天东少年行侠仗义,好打不平,12岁时勇斗黄财主少爷救春妹,得名黎和尚。16岁随父到峨眉山报国寺为母许愿时,被方丈相中为护法武僧苗子,与自贡学武之人李二郎同收为佛家弟子,留下习武护寺。三年后,还俗回乡,创立经武堂,广收门徒100余人,带徒习武。清德宗光绪30年(1904年),犍为县境内传入红灯教,陈廷壁为总首领,王仲槐、李条阳(又称三老子)、李恒阳、黎天东等为分首领,曾集中近1000名门徒攻打县城清兵,失败后惨遭官兵剿杀。其后,黎天东等分别在县内舞雩、清溪、罗城、石溪等地继续举事反清,并一度占领罗城古镇。罗城清兵千总朱登武搬来1000余清军援兵疯狂反扑,黎天东、李二郎率100余义军被迫退守铁山。由于寡不敌众,义军终被清军剿灭,大部牺牲,黎天东下落不明……后来传闻,黎天东再度遁入空门,余生与世无争。

蔡静斋,犍为县罗城镇蔡家村人。1899年2月3日生,小名铜牛。因家居铁山之麓,武功盖世,擅长洪拳、醉拳、流星锤以及刀、棍术,罗城人又称铁山大侠。蔡静斋少年时即被其父强迫习武,造诣颇深;年轻时跟随马帮走镖川湘黔,行侠仗义,威震一方。民国21年,蔡静斋在成都青羊宫武术擂台赛中荣获金质奖。后被川军刘文辉部聘为武术教官,兼军直警卫团总教官,授少校衔。解放后,曾任国家武术家协会理事,四川武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96年7月16日病逝于云南省水富县其徒弟家中,享年97岁。蔡静斋门徒遍及云贵川,现罗城铁山武术的代表人物李忠烈,就是蔡静斋的知名弟子。

古镇武运长存

现今的罗城铁山武术馆落成于罗城小学旧址,这里没有都市道场的高端大气,也没有盛名之下的人声鼎沸,但你似乎却可以穿透正门屏风上的“武”字感受到溯古寻今的蜃景。

武术馆现任馆长徐上清出自河南少林正宗,自2001年铁山武术馆成立之初便落根于此。徐上清12岁进入少林武术学校,93年考入成都体院武术系,自89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散打擂台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徐上清介绍,现在武馆常驻学生有六十余名,平时孩子们大多在学校上文化课,只有早晚和部分周末才是武术训练日。“年龄小的基本上以跆拳道基础知识为主,到了一定年龄才开始接触武术套路。”徐上清告诉记者,铁山武术是传统的峨眉派特色,有天分的或者非常执着于传统武术的学生他才能对其进行传统武术套路指导。铁山武术馆开馆以来,有无数学生多次代表县、市、省甚至国家参加比赛,更有取得世界冠军的经历。

叶航和李忠坪两人是成都体育学院的大一学生,他们都出自罗城武馆。采访期间,刚好两个小伙子回到武馆看望师傅。在记者的要求下,两个小伙子分别耍了一段精彩的刀术和地躺拳。“这两个都是好苗子,一个得过全国武术馆比赛冠军,一个在国际武术节上得了形意拳冠军。”徐上清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记忆深刻,别人提及某某名字,他都会准确地说出是否在武馆学习过、学了多少年、情况如何。

铁山武术的长足发展还在解放后。那时候,坚持习武自卫的罗城人大部分年幼时仍会学上几式传统武术套路。“峨眉派武术本身不像洪拳、八极拳那样走凶狠路线,加上现代人学武大多目的均是强身健体为主,所以招式也越来越柔和、简单。”虽然你在罗城看不到飞檐走壁,看不到大街上武馆林立,但你却可以从每个人的神态中去体会其中的武韵。

假如你去过罗城,了解过铁山武术,那么你会觉得铁山武术绝对是罗城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古镇的盛行的武风和人人骨子里的那股武劲儿也诠释着中华武术历史悠久。

七星螳螂拳的起源

七星螳螂拳的创始人是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永春,该拳创于光绪十八年(1892)。

王云生的【螳螂拳考】描述:

螳螂拳始创於梁武帝年间之王郎,帝初年,当时之名家云集少林比试拳脚,山西太原郡有王郎字法明,入茅山随师陶弘景字通明谥真白学炼丹术,兼习佛道及拳脚,陶隐居传狸拳於朗。郎得此拳後舆少林僧较之,数战未胜。僧叽笑之曰:移山倒海何足惊,茅山道士久落名,有人学得佛门业,束手敢敌百万兵。郎闻之愧愤交加,气鬰至癫。一日栖於树下,忽闻树上有蝉鸣,举目见一蝉与螳螂争鬦,蝉用四足不能胜其螳螂之两臂,蝉坠地,螳螂逐而捕。郎心顿悟,取其归,并以草杆戏之,取其法,朝夕苦修,将螳螂捕之功悟彻拳理中。数日覆寺中与僧较技,郎以螳螂之双刀手法,一叼一刀,封其双目,系败诸僧。诸僧败北,方丈遂请郎入寺,授其法,创出第一法,即双螳螂,後又传蹦捕手法及捕蝉之法。其第一套拳,名曰蹦捕,其手法有三十六招,因郎原习狸拳,故此拳中还留有狸拳手法。又创出螳螂捕蝉拳,最後又乱接一套拳,郎在寺传授三年後,随师覆茅山隐居修练不出。其师陶公曰:今数十年中,能胜少林者鲜矣,汝今胜之,可谓螳螂縂敌矣。师并为郎隐居志铭云:绂冕岂荣,虽璜非寳,万礼求真,缄兹内抱。武帝大通二年正月十四日升仙,出太宵经,并有拳术刀剑録等著。螳螂拳在少林寺中只传留少数人,更是轻不外传之拳法。

到宋末时,福居禅师删集了拳术刀剑録,又增集了十八家拳法,撰冩了少林衣钵真传罗汉短打秘钥,即所谓之少林螳螂拳,但此拳亦不轻传,只有少数人能学得此拳。

螳螂拳传於民间是在国朝乾隆末年,有山东茶县西北芦郷云花观之升霄与少林寺僧関系颇好,学得螳螂拳。升宵学得之後,又重集了少林短打秘钥,并有增补。

京都城西直门外白云观闫玉清亦好武术,遨游大江南北求师访友,得升宵传以螳螂拳法,闫以为此拳应为世用,随将此拳传於旗人项思准,项传於直棣沧州白兔庄杨俊谱。

道光十二年,王科辰举,山东阳信县知事衙内有捕快山东平度人李之剪,爰习拳脚,项见其人品端正,勤修好学,经其引见,拜见升宵为师,学得螳螂拳。

李之剪先後在闽侯济南任过捕快,当过擭卫,设过镖局。告老还郷後,足迹天下。在光緖十四年至福山烟台传螳螂拳於王云生及郝顺昌二人。白日传拳於王云生,晚宿郝家,传拳於郝。

王云生以螳螂拳为主综合所学诸家拳法潜心研悟,应自家堂号“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取名“七星螳螂拳”。随之其师弟郝顺昌也创出“鸳鸯螳螂拳”。

浅谈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螳螂拳术之一,北派螳螂拳的一种。其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为基础。其劲力刚脆、横裹、直撞。练功分三部分:第一为基本功。它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第二为套路技术。它包括小组合与套路。其套路有插捶、翻车、蹦步、拦截、摘盔、双插花、十八梭、锉钢、柔灵、摘要、螳螂九转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按等;第三是拆练。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捶、散打等。

七星螳螂拳的创始人是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永春,该拳创于光绪十八年(1892)。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刚柔参就,手法有虚有实,有正有奇。总则为踢、打、摔、拿、点。

七星螳螂拳是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建的,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螳螂拳是中国古有的一种拳术,该拳始创於梁武帝年间的王郎,王郎创拳后,击败少林寺僧,后入少林寺传拳术。螳螂拳在少林寺中只传留少数人,更是轻不外传之拳法。

宋末时,福居禅师删集了拳术刀剑録,增集了十八家拳法,撰冩了少林衣钵真传罗汉短打秘钥,即所谓之少林螳螂拳,但此拳亦不轻传,只有少数人能学得此拳。

螳螂拳传於民间是在乾隆末年,山东茶县西北芦郷云花观之升霄与少林寺僧関系颇好,学得螳螂拳。升宵学得之後,又重集了少林短打秘钥,并有增补。

道光十二年,山东阳信县知事衙内捕快山东平度人李之剪经项思准引见,拜升宵为师,学得螳螂拳。

光绪十四年,李之剪到烟台传螳螂拳於王云生、郝顺昌二人。

光绪十八年,王云生以李之剪嫡传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及与师弟郝顺昌交换的小拳并少林真传诸谱,几经参学、研悟,应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而创立七星螳螂拳门。

七星螳螂拳手法有虚有实,有正有奇;能柔能刚,可攻可守,可縦可横;分身八肘为母,包罗万象;更以摘要为譬,能生千变万化;或拍前而攻后,或击左而破右,势势之中,着着之内,步法俱备,攻发即中;手出映映忽忽,手发如雷电霹雳,势势之内,着着之中,重重叠叠如捶山;动则如闪电,不动则如泰山;此谓浑然一体也。

七星螳螂拳总则为踢、打、摔、拿、点。踢有二十四绝命鸳鸯腿,三十六暗腿。摔有三摔六跌,共三十六摔掠。打有一百零八字打法,二十四字总法。拿有十八大擒拿法,三十六滑溜,三十六黏冻,共合七十二把拿法。点有十二大穴、二十四小穴点法等。

绳镖 武术软器械

绳镖,武术软器械之一。在长绳的一端系一金属镖头构成。镖头为圆锥形或棱形(有三棱、五棱之分),长约16~20厘米,绳长4米,绳与镖之间有3~5个铁环相套,并系有彩绸,绳的另一端打成活套,以便手握。

其基本技法为缠、送、抛、击、扫、抡等。古时也用作暗器。演练时,利用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做缠绕收放动作,由圆周运动变为直线运动,快速打出收回,再变圆周运动。总的要求是:缠绕抡抛,收放自如,软中见硬,力点准确。练法招式与流星锤相同。在现代武术比赛中属其他器械组的第三类:软器械类。

武术软器械绳镖的使用方法。绳镖是现代武术运动中的传统项目,运动方法以缠、绕、抡、击、提、穿、收、放、紧、背、携、担等为主。要求能巧妙运用身体各关节的活动来迅速改变绳镖的运动方向。其技法特点主要有:

①“圆弧缠绕。缠绕是“圆弧”运动的基础,是发挥绳镖技击效果的关键。武谚云:“鞭是一根绳,全靠缠得精”,故此,运用各种缠绕方法将绳镖的圆弧运动变成直线运动是绳镖技法特点。

②能放能收,忽远忽近,左右开弓,动作多变。绳镖比其他器械攻击范围大。近可持短绳打镖,同如短器械;远可将绳放长做长兵使用;左可出击,右可击镖;上可用头、颈、肘缠绳打镖,下可用足、膝缠绕打击。

③软中取硬,刚柔相济绳软镖硬,决定了它在技法上有轻、重、刚、柔的特点。速度上分有突变劲、渐变劲;发力上有寸劲、脆劲、爆发力、合聚力以及内劲、蓄劲、缠丝劲等。随着惯性力和镖头离心力的作用,使软绳在抡摔中犹似一条钢鞭,软中有硬,刚中有柔。在收放变换时,要有蓄劲和内劲,发镖时就身体而言要有合聚劲;而镖头触及目标的瞬间要有寸劲;击镖回抽的一刹那,要有脆劲;缠绕各关节时要有缠丝劲,要使镖头的拉劲与所缠关节的对抗劲巧妙结合,为击镖作好蓄力准备。缠绕时的劲柔中有刚,而击镖时的劲是刚中有柔的寸劲。

绳镖演练千变万化,一般构成绳镖套路的每一个技法动作均由缠绕、发镖、收镖三个环节组成。

①缠绕:绳镖的圆周运动主要是由缠绕来完成,缠绕又是发镖前的准备。在缠绕过程中,无论往身体的哪个部位缠绕,都要求立抡成圆,镖绳贴身,准确到位。缠绕时要快慢相间,节奏分明,身械协调。同时,缠绕必须是活扣,否则将无法连接下一动作。

②发镖:经缠绕的绳镖可以从颈、肘、腿、脚等部位打出;也可以由手中直接发出。发镖的速度和劲力,取决于缠绕速度。发出的镖速度要快,如离弦之箭,要打直打平。发镖时机主要依靠本体感觉。

③收镖:既是前一个完整动作的结束,又是下一个新动作或重复动作的开始。绳镖打直后,倘不回抽镖绳收镖,由于重力作用,镖头会自然落地。所以,收镖要掌握好回抽镖绳的时机。绳镖发出后,因惯性作用,必然产生一个切线加速度,由于镖绳限制,镖头打到顶点时会受到制动,此时应立即收镖。同时还应注意右手发镖时不要撒手离开镖绳,须将拇指和食指、中指对撑成筒状,镖绳在其间可任意滑动。这样在收镖时,可顺势将镖绳在手中迅速滑动到固定位置,做到快放巧收。

罗汉拳

罗汉拳乃少林外家拳法之一。拳中刚阳有力,一派北派拳的特色。硬桥硬马,使人感觉到其中的孔武有力和阳刚之气,加上套路的编排精巧,使整套拳打起来非常流畅,美妙。

罗汉拳虽走刚阳一路,但并非仅以硬碰硬的拳法取胜于敌,拳法当中着重于进退快速,加上冲。圈、挂、踢、弹、勾、劈、等,手法攻防灵活,不但令对手无进攻,更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反攻,令对手措手不及。是一套很有特色的拳法。

罗汉拳,相传创自天竺僧人达摩。梁大通丁未,达摩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演说禅宗,见众僧个个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甚有萎靡盹睡、病体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虽不以躯壳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于性,使灵魂离散也。欲悟性,必先强身,则躯壳强而灵魂易悟也。”于是创罗汉拳十八手,授以僧众,修炼不过数月,则个个精力充沛,此其起始也。在当时所谓罗汉拳者,只此十八手,亦并无先天后天之名目。至金元时,白玉峰披剃入山,得此十八手,乃融合变化,阐幽发微,增为一百十八手,以符一百一十八罗汉之数。至些始将达摩所传之十八手,进号曰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而白氏一百十八手,则谓后天罗汉拳也。

罗汉拳的先天与后天,也就是定形与发展,所以后期凡是以达摩十八手或白氏一百十八手为宗法形成的罗汉拳均可称为后天罗汉拳。

先天罗汉拳,即其起始之十八手也,是少林各师派之正统宗法,法止十八手,精华所荟,不失本真。自达摩禅师出世来,名家巨手多有承传发挥,其理论基础是初祖达摩所传的禅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其练法中,始终体现着“无念为宗”的禅宗精神,侧重于呼吸吐纳,气行六脉,守心住缘,止心不乱,故也称“少林心法罗汉拳”。有诗曰:“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经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每个单势都是炼气的桩功,即可使精气神力充足,又可使下盘稳固,既内又外,既神又形,既静又动,易筋洗髓功夫无不在也,可获性命双修之效。

罗汉门的拳法注重步法灵活、出手快、狠、准。拳法主要分为“内击拳”和“外击拳”等八个拳种,就是冲、弹、啄、劈、扫、掟、勾、圈。步法有上、落、进、退、偷、扭、闪、摆。脚法有蹬腿、踹腿、闸脚、前搪腿、后搪腿等。罗汉门内容包括内八腿、外八腿、内八锤、外八锤,明八打、暗八打。明八打、暗八打亦名螳螂手。

八捶为顺步捶、拗步捶、力拧捶、翻身捶、提拦捶、撩阴捶、流星捶、分心捶,原本是散招,将八捶打法连在一起组合使用。

罗汉神打歌诀:罗汉七星,步走丁丁。左搬右冲快如风,左右流星奔当胸。上不架,低不拦,中心捶,变八卦,两手不离怀,神鬼不敢来。拳眼腰脚练四星,脚步丁丁要进身。头要正势要稳,摔发松肩莫因循。罗汉神打世间无,招疾如电快如风,倒翻风火回身腿,偷步倒踢显奇功。摇身晃膀似蛇行,鬼头探脑见虚盈,流行轻快如走冰,两脚出入如坐骑。马上马下,便是肩肘腕胯膝;又云:两脚出入如坐骑,两脚轻快如走冰。

罗汉拳多散传于民间。其技有有“十八罗汉功”、“大力金刚掌”、“点穴术”、“有大架与小架之佛汉锤”,又有“十八铜人锤”、“金刚六路短打”以及“洪拳佛手”等。罗汉拳,先是练习桩架、行气、运劲、发力等基本功夫,然后单势练习,再而双人练习短打。以意领神,无人当有人,反复操练,久之必得其要领。

罗汉拳发展自少林拳的红拳、长拳及短打。出自清初福建之洪门。因为清初禁止汉民聚众学习拳术,只有私下传习。其罗汉散手,最初只有八势,分左右两路,到了广东佛山,当地洪门人士演变成十八罗汉手,融会其他地方拳术,串通成套路,有三十六手、七十二手等合共一百零八手。故有称佛拳,预意为“佛山洪门拳术”。

罗汉拳,一如洪拳,先是练习坐马桩架、运气发劲等基本功夫,然后单势练习,再而双人练习短打。据传罗汉功夫,有“十八金刚捶”“金刚掌”、“点穴术”、“有大小红拳”、“六路短打”等。罗汉手,原属入门操练身手肌肉养气站桩之十八种“势”,亦称十八叟。沧洲仍有人声称家传罗汉拳。在南方有称神拳、佛家或佛掌。清期间由福建传入广东,创五(形)拳;即龙、蛇、虎、犳、鹤拳和以套路方式传习,因而广泛流传。

罗汉拳乃少林外家拳法之一。拳中刚阳有力,一派北派拳的特色。硬桥硬马,使人感觉到其中的孔武有力和阳刚之气,加上套路的编排精巧,使整套拳打起来非常流畅,美妙。

罗汉拳虽走刚阳一路,但并非仅以硬碰硬的拳法取胜于敌,拳法当中着重于进退快速,加上冲。圈、挂、踢、弹、勾、劈、等,手法攻防灵活,不但令对手无进攻,更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反攻,令对手措手不及。是一套很有特色的拳法。

“一字马一片身”是罗汉拳独特的攻守方法。无论进攻还是防守,罗汉拳以自己的侧身对准对手的正中,前手似弓,随机应变以寸劲或防或攻;后手相随,或上或下,守中护肋。这种技击观念和格斗技术异曲同工。

俗说“南拳北腿”。一般认为腿功不是南派武学所长,但罗汉拳的腿上功夫却不容忽视。与“北腿”的高起飞踢不同,罗汉拳为低腿劲踢,配合多样化的步伐,隐蔽性大,重心颇稳,每每能出其不意,一招制敌。

广东武术的起源总结

广东武术源远流长,到了明朝有了较大的发展,设有官办的武术学校,以培养武备人才,并逐渐出现名目繁多的拳种和套路。而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的“洪、刘、蔡、李、莫”,产生于清初。

(一)洪家拳

洪拳是洪门(清代民间以反清复明为目的的秘密组织)假托少林传习的一种拳术,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广东流传最广的拳术。它还流传到鄂、湘、桂、晋等地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及香港、澳门等地区。其代表人物有铁桥三(原名梁坤)、王隐林(原名王飞龙)、陆亚采、黄飞鸿、林世荣等。

洪拳是模拟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等动物形象及其特性创编而成。有的单独、有的综合编成一套拳,如龙形拳、虎拳、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等。此外还有单弓伏虎拳,双弓伏虎拳、铁线拳。其特点:硬桥硬马,步稳势烈,刚劲有力,发力有声。桥在洪拳中十分重要。桥(前臂)马(步法)扎实,下盘稳固。广东洪拳前期以花县为代表,沉实浑厚,发招刚健,讲究劲力;中期以湛江为代表,讲究形头功夫,鹅头肘底;后期以广州为代表,稳健威猛,以刚为主,刚柔结合。洪拳拳械内容较多,仅肇庆地区就有50多种拳术套路,如五形拳、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虎鹤双形拳、单弓伏虎拳、双弓伏虎拳等。

(二)刘家拳

其来源一说为北江刘生所授,一说为刘三眼所传,一说是刘青山所创,约有200年历史。到20世纪80年代,除中山县外,打刘家拳的已不多见。刘家拳的基本理论:“进似追风箭,退似雷闪电,走步须灵活,出手似云烟。”突出一个“灵”字。该拳多用吊马、拖马、侧闪等。身法有“蜘蛛爪,虾公背”之说。即桥手要快捷如蜘蛛捕食,肢体转动如虾在游动时躯体屈伸运转自如。其风格特点是:短桥短马,灵活多变,步走四面,拳打八方。拳术套路有:大运天、小运天、十拳、天边雁、八图功和刘家五形拳。器械套路有刘家棍和刘家刀等。

(三)蔡家拳

相传是清朝乾隆初年番禺蔡展光所传,流传于中山、从化、花县、湛江等地。

蔡家拳的特点是“快”。技法上有“主攻偏门,离桥枪攻,消身借力”的特点。步法多以高四平马、拖步弓马、跪马、三角马、插步、歇马为主;手法多以挂、插、哨拳、扫掌、顶掌、插指、凤眼拳为主;腿法以下盘连环标腿、中下盘踩腿、钉腿、勾弹脚、拨脚为主;肘法多横捆肘、直顶肘、连环肘。拳术套路有:十字拳、拳肘手、六连拳、柳碎梅、百鸟归巢。器械套路有:单头棍、双头棍、蔡家三矢大钯、双刀。

(四)李家拳

广东武术历史上有两种风格不同的李家拳:一为新会李家拳(为岭南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之一),一为惠州李家拳。都有200多年的历史。

新会李家拳的始祖是新会县大泽区七堡乡人李友山。该拳流传于新会、江门、广州、佛山、中山、惠州及高州、廉江、合浦、钦州、防城一带。名徒有新会陈享、广州河南林绍乾等。该拳长桥大马,偏身偏步,质朴刚劲,多用肘法,蓄劲充沛,出手迅猛。拳术套路有:五连手、中六连、七连手、哨打、短扣、三十六肘。器械套路有:子午连环棍、双头大圈点棍、金锁连环双刀等。

惠州李家拳的创始人是惠州郊区火地村李义(又名李存义),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生。惠州李家拳的特点:以单肩、侧身、虚步为主,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动作活泼、矫健,以灵活多变见称。该拳流传于惠东、河源、淡水、宝安、博罗、东莞、花县、佛山、新会和香港、新加坡等地。其拳术套路有:八卦拳、三门拳、石尊、小十字、大十字、赤练、散手拳等。器械套路有:单头棍、双头棍、单双头棍、中拉棍、长龙棍、卡式双刀、钯头、铁尺、大刀鞭。对练套路有:铁尺对鲁针、钯头对单刀藤盾、大刀对单刀藤盾、拳对练、空手夺双刀、鲁针对铁尺藤盾、缨枪对铁尺鞭等。

(五)莫家拳

清朝乾隆年间,由福建来广东的少林寺慧真禅师传给惠州府海丰县莫庶蛟,后传给东莞县火岗村的莫达树、莫四季、莫定如、莫清骄。经过他们切磋琢磨,形成莫家拳。他们5人是莫家拳的第一代传人。著名武术家林荫堂(东莞人)为第四代传人,其子林仲伟为第五代(林仲伟曾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广东省武术协会和武术馆顾问,1983年8月曾应广东省武术馆的邀请,开班传授莫家拳)。

莫家拳的特点:手法紧密,攻防结合,拳势勇猛,刚劲有力。其基本理论是:“一脚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击远,凌空飞踢。拳重一百两,脚重千斤力”。脚法有:撑鸡脚、穿心脚、虎尾脚、钉脚、钩镰脚、后弹脚、翻身腿、后蹬腿和凌空双侧踹等。莫家拳的拳术套路有:黑虎拳、谷穴拳、四门拳、尽箭拳、力重拳、再战拳等29套。器械套路有:打单枝、中盆根、回龙枪、二郎棍、莫家大钯等27套,对练有4套,桩法有5套。

莫家拳在惠州地区,特别在东莞一带较普及,广州、佛山、顺德相当流行,现已传播到香港、澳门、英国、美国和东南亚等地。

(六)蔡李佛拳

创始人是新会京梅乡拱北里陈享,12岁向族叔陈远护学佛家拳,19岁向新会的李友山学李家拳5年,后向罗浮山隐居还俗高僧蔡福学蔡家拳至34岁。回乡后,遵师嘱设洪圣馆于新会县城,参加天地会,秘密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他取三师之精华,创编成新的拳术套路,取名蔡李佛拳。该拳流传于广州、佛山、肇庆、番禺、南海、江门、新会、中山、广西、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美、英、法、德、瑞士、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可谓桃李满天下。

蔡李佛拳的特点:

①身型端正,腰活肩松,动作舒展大方,活动幅度大,套路结构的活动范围比南派各家大。

②步法稳健灵活,快速多变,有“定步如坐钟,活步如浮云”之说。

③腿法凌厉而速疾,多屈伸性腿法,一发连环,更兼手脚齐发。

④手法全面,长、中、短桥并用,左右开弓,讲究攻防技法配合,招式势势相连。“姜子槌”是该派独特之手型。

⑤劲力充沛,刚柔相济,刚而不僵,势雄力猛。柔而不软,手出如轮转,呈圆弧运动。力点准确,用力顺达,多用爆发劲。

⑥吸气以蓄劲,呼气以助发力,发声与动作配合,助威助势。

拳术套路分高、中、初三级共38套。初级拳有小梅花、小十字、走生马等;中级拳有平拳、十字扣打、梅花八卦等;高级拳有五形拳、虎形拳和白模拳等。器械套路有:单腰刀、小梅花双刀、左右十三枪、钩镰枪等63套。对拆套路有:五形拳对拆、白模拳与蛇鹤拳对拆、双夹单棍与大红旗棍对拆等44套。桩法有:马桩、碎手桩、秤桩等22套。

(七)咏春拳

咏春拳为福建严咏春(女)依蛇鹤相斗的各种动作创编,由其夫梁博涛(江西人)改编而成。他俩曾先后到广东南雄、高要设馆授徒。建国后佛山有彭南、梁光满等支脉,广州有岑能一支,肇庆有梁伟才一支等等。咏春拳流行地区有佛山、肇庆、广州、顺德、鹤山及香港、澳门等地。随着现代武术家李小龙的成名,咏春拳在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洲、英国、东南亚、日本等地都有设馆传艺。

咏春拳以高桩马(二字钳羊马)为主要步型。含胸拔背,发力含蓄,动作变化多。脚法有:沟什弹踢、撩脚、抽脚、撩阴脚、吊炉脚等。拳术套路有: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套。

基本功套路:八分箭拳、一偏一正箭拳、飘膀爆指、压腰、黏手、打竹桩、三星桩和木人桩等。器械有六点半棍和二字刀等。

(八)侠家拳

该拳系广东南拳之一种,据传是四川大侠李胡子传给广东鼎湖山庆云寺僧人王隐林(肇庆人)的。王年少时因家贫,投庆云寺,拜星龙长老为师,习少林正宗拳法10年。后还俗,在广州黄沙兼善大街设武馆授徒。侠拳门徒有王汉荣、王伦(王敬初)、蔡以公、王林开、潘鉴等。广州洪家拳师邓龙之子邓锦涛拜王伦为师,邓锦涛又传子邓镇江。

侠家拳的特点:“放拳如猛虎,出枪似蛟龙”。“拳法刚烈,威猛。动作长桥大马,大开大合”。套路以抛拳、冲拳、冲锋抛拳为主,劲力以发长劲、抛劲为主,冲击力强。枪法以弹、抛、圈、托为主,进攻勇猛快速。拳术套路有:十二支桥、小罗汉、大罗汉、虎鹤相斗4套;器械套路有:单刀、左把枪、九点十三枪响棍等。

(九)龙形拳

该拳是惠阳梁化墟人林耀桂(1878—1969年)首传。林出身武术世家,6岁开始习武,10岁即随父亲在东江、西江一带授拳,后到罗浮山拜大玉禅师学龙形拳术4年,尽得大玉禅师真传。民国13年(1924年)到广州设馆。1957年移居香港设馆。后其子林焕光、林灿光继承父业。

龙形拳流传于博罗、惠阳、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佛山、肇庆、广州、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澳洲、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

龙形拳讲究气势、桩势、五形合一。劲力以五劲为主,三尖相对,吞吐分明。风格特点:动作姿势如游龙攀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实腹,气沉丹田。三尖相对(拳尖对鼻尖、肘尖对膝尖、膝尖对脚尖),以两肘护肋,两拳护心,两腿护裆。以腰为轴,由腿至腰发劲到四肢末梢,吞吐分明,劲力沉实迅猛。以“标、弹、沉、速、化”五劲为主,以暗劲、寸劲见优。主张刚柔并济,逢劲化劲。步型有川字步、双弓步,步法有追步、点步与跳跃步等,进退速捷沉稳。动作短小精悍、手法严密、讲究攻防实战,要求头、眼、身、腰、腿外五形与神、志、意、气、劲内五形的合一,内外家风格兼而有之。

拳术套路有基础拳、十六劲;初级拳:三通过桥、鹰爪、猛虎跳槽、毒蛇拦路、逼步三通、毒蛇吐气;中级拳:龙形摩桥、五马归槽、立五形;高级拳:七段梅花、八段画眉跳涧。

(十)白眉拳

白眉拳首传者是惠阳人张礼泉。他传给徒弟秦程九、廖绵带等人。张礼泉曾在广州设“大同会武馆”授拳。民国18年(1929年)曾任两广国术馆教师。二三十年代,与林荫堂、林耀桂、黄啸侠、赖成己被誉为“南方五虎将”。较有名的门徒是曾惠博、夏汉雄等。该拳流传于惠阳、肇庆、新兴、广宁、佛山、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和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各国。

白眉拳要求含胸拔背、沉肘落膊,肘不过肋外,两手护胸。身形浮沉吞吐,时起变化。“手随身去,身随步转”,手法严密,讲究摸黏,长短桥结合。“两手不归随手去,得桥抢马过三关”,“出手如雷击,发劲似放箭”,“走出梅花,脚起无影”,“手封上门,脚打下门”。

拳术套路有:小十字、十八摩桥拳、石狮拳、猛虎出林拳、四门八卦拳、三步拳、三门八卦拳、六劲神摩拳、地煞拳、七点梅花拳、直步拳、虎步拳、九步推拳。器械套路有:飞凤单刀、大阵棍。

(十一)佛家拳

广东佛家拳,在佛门中广泛流传,韶关南华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均有传习。嘉庆十九年(1814年),新会县京梅乡的陈远护,从庆云寺习技功成后,回乡设馆授徒。自此,民间便开始流传佛家拳。韶关、新会、封开、广州、罗定、新兴以及斗门县学者甚多。陈远护的侄子陈享得其真传,后来把佛家拳、李家拳、蔡家拳融会贯通,创编为蔡李佛拳。

佛家拳的特点:多用掌法,少用腿法。封开县的佛家拳,以柔为主,以刚为副。新兴的佛家拳,长桥大马,直臂挥舞,动用阴劲,到位时再加钻力。

拳械内容:新兴、封开两县的佛家拳,有拳术套路12套,器械套路15套,对拆9套。拳术套路有:抛极冚拳、罗汉出洞、三十六点拳、凤鸾拳、三奇星拳、达摩拳、小八仙、夜虎出林、鹰爪拳、虎爪梅花拳、伏虎拳、铁线连环拳。器械套路有:大象棍、五郎八卦棍、吊蛤棍、拦门寨刀、抗龙刀、梅花枪、双锏、软鞭等。对拆套路有:罗汉对拆、单刀对枪、四人对拆等。

(十二)岳家教

相传岳家教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晚清年间,梅县槐岗乡人黄春楼到江西经商,拜肖世泰武师学得岳家拳,并传回广东。因梅县习惯称拳为“教”,故叫“岳家教”。民国初,黄春楼去印度尼西亚谋生,在当地设“天然国术馆”授徒。现存有黄春楼著《岳家拳术》书稿。

岳家教的拳术理论是:三催、五合、八法、十要求。三催是:手催、身催和步催。五合是:心与眼合,眼与手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八法是:沉、托、分、闭、起、顿、吞、吐。十要求是“身、马、眼、力、活、脱、跟、软、硬、成”十个字。

拳术套路有:一盘珠、儒家拳。器械套路有:岳家棍、傅家棍、铁钩、三齿钯、双刀、板凳。对拆套路有:徒手对刀、板凳对棍、四人操、棍对棍。

(十三)刁家教

刁家教是兴宁县人刁龙康、刁火龙两兄弟首传的,已有约200年历史。以刁龙康一脉为正统。

刁家教的特点:擒拿抓捉,吞吐浮沉,以守为主,以攻为辅,随势借力,乘机反击。

拳术套路有:金字拳、品字拳、圆字拳、口字拳、工字拳、井字拳、穿羊拳、照镜拳8套。器械套路有:大刀、双刀、棍法、大钯、板凳5套。对拆套路有:关刀对钯头、刀对刀、棍对棍、棍对凳、空手对刀5套。

(十四)李家教

李家教源于梅县、五华一带,主要传人是五华县水寨李铁牛(1778—1874年)。相传李铁牛的祖先约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在浙闽一带经商,与一少林僧相交甚厚,习得此拳,距今已有190多年历史。李铁牛传其子李崇寺、传孙李光壬。李光壬中年时曾应聘到暹罗(泰国)开馆授徒。民国24年(1935年),平远县人黎华通曾与李光壬到普宁县洪阳镇、流沙一带开办武馆16年。李家教流传于五华、兴宁、丰顺、平远、汕头、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安、香港以及东南亚各国。

李家教的套路结构完整,动作紧凑,稳扎稳打,劲力饱满,多以步法、手法、劲法命名,如驰步拳、吞吐拳、吊插拳等。拳术套路有:吞吐拳、双山月拳、驰步拳、鹅剪拳、接步拳、插挤拳、吊插拳、软打拳、接手拳。器械套路有十八虎桩棍等。对练套路有拳对拳,棍对棍等。

(十五)朱家教

一说朱家教的流传始于明朝崩溃后。定名“朱家教”,有怀念明太祖朱元璋之意。另一说:朱家教属广东客家拳。约在晚清年间,五华楂水区乌石头乡朱黄二,在佛山经商时得拳师指点,苦练有成。晚年回乡后,在族中传授武艺,从学者众,其中以朱亚南学得最好。后朱亚南传子朱进,朱进以授武传医为生。朱家教流传于五华、兴宁、梅县、紫金、汕头、陆丰、惠阳等地。朱家教的特点是:手脚配合,动作连贯,上下结合,攻击迅猛。

朱家教拳术套路有:粗五项、幼五项、七星步、对手、凤爪三角掌、和手6套,器械1套。兴宁县拳术套路有:百日早、直摇手、曲摇手、上拣膝拳;器械有十八排尖棍、对拆及对拳等。

(十六)钟家教

约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兴宁县永和区锦洞乡钟佑古传授,他的师傅是福建上杭吴宗钧。钟家教流传于兴宁县永和、四望嶂、泥陂、坜陂等地。

钟家教的特点是:

①“丁不丁,八不八,马步要稳扎”。意为弓步时前脚尖内扣,后脚尖亦稍内扣,前后腿成三七步,马步要扎好扎稳;

②“蛇形头、龟形背,腰身金锁甲”,这是钟家教对身法上的要求;

③“发劲须迅猛,出手推、劈、插”,意为出手、发劲,要求桥手刚劲,手法上以推掌、劈掌和插掌较为普遍;

④“五力要运行,各有各用法”,“五力”指“龙、虎、豹、蛇、鹤“,但在运用上,各有不同的用法。

钟家教拳术套路有:软拳廿四手,硬拳廿四手。散手有:双手会、豹力断掌、双龙抢珠。对拆有:两人对拆。

(十七)昆仑拳

昆仑拳是在清同治年间(约1880年),由到丰顺走江湖的山东济南人黄飞龙拳师传授的。他白天在墟镇、乡村卖药,晚上秘密传艺。由于当时清廷有“禁武令”,只能“三更起练,五更收场”,以免招祸。故参加习拳的人不多。昆仑拳流传于丰顺、揭阳、揭西等地。近年在深圳、珠海两市亦有人习昆仑拳。

昆仑拳的特点:凶猛、刁滑、吞吐、浮沉,每发招出手均向要害部位攻击。桩马较高,发招呼气,收招吸气。拳术套路有:卫士霸关、四门八打、八卦、九滚十八打、地躺、虎豹双形、喜鹊登枝、二度梅。器械套路有:长棍(单头)、双头棍、乌龙棍、步步连棍、绿竹棍、龙凤棍、匕首钯头、九节鞭、三节棍、双刀、铁尺、枪、单刀、春秋大刀、板凳、剑、戟勾、镰枪。对打套路有:空手对打、短棍对打、双刀对打、棍对板凳、铁尺对棍、双匕首对空拳。

(十八)南枝拳

南枝拳是由海丰县人陈南枝首传的。陈南枝成年时移居妻家揭阳县南山区(今揭西县境内)。少年时学习家传武术,后得福建少林寺双禅法师的第三代传人松先生的真传。功成后,到潮汕地区设馆授徒。他所授的拳术注重实战,近身擒拿,手足并用,技击特点与当地拳术截然不同,群众把他传授的拳术称为“南枝拳”。该拳在潮汕地区分为两脉:一脉在普宁、潮阳一带,著名弟子有陈四大、陈任夷、陈宏、谢坤记等。建国后,在普宁、澄海两县均有传授,从学者来自潮安、饶平、南澳、潮阳等地。另一脉在揭阳一带。陈南枝在揭阳授徒时有7名徒弟:黄国荣、魏内园、周玉添、洪利、林庭、洪卿、许英豪。南枝拳流传于海丰、揭阳、普宁、潮阳、澄海、汕头、潮安、南澳、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地区。

南枝拳动作简练,发招刚劲,能攻善守,灵活多变。近身擒拿,手足并用,步稳力沉,步走四面,拳打八方,进退快捷,连消带打,步法灵活。南枝拳手法采用冲拳、凤眼拳、顶腕、虎爪、劈手。腿法采用侧踢、飞蹬、转身侧踢、踩腿、蹬地飞跳步等。步型有:弓步、马步、吊马(虚步)、仆步、并腿、深曲膝(低马)。

普宁、潮阳一脉的拳术套路有:连环拳、四步拳、飞舞拳、盖日拳、削竹拳、十二步仿、天罡地煞、娘子梳妆、百鸟朝凤、猛虎出洞。短器械有:落地开花双刀、连环锏洗马踢刀。长器械有:伏虎棍、十八虎庄棍、雄鸡啄粟棍。揭阳一脉的拳术套路有:利剑穿心拳、少林势步、十字步、踏四蹲拳。

(十九)刘凤山派

该派是梅县地区的一个拳种,是大埔县坡头坑刘凤山所创,已有200多年历史。刘约生于清朝中叶,从小习武,壮年闯荡江湖,以卖药和授徒为生。经常来往于大埔、潮州、澄海、丰顺一带,授徒不少。该派流传于梅县、大埔、潮州、丰顺、澄海等地,习艺者水上居民较多。大埔县刘凤山派拳术路套有14套,器械套路有12套,对拆套路9套。

刘凤山派拳法,能开能合,能屈能伸,变化性强。在地方窄小处则短桥短马,小冲小打;在地方宽阔处,则长桥长马,横冲直撞;进攻时跟进紧迫,左右开攻;防守时,内拨手,单鞭劈掌,连消带打。

(二十)儒家拳

该拳在湛江和韶关两地较流行。湛江儒家拳相传是由余洪海于乾隆年间带到湛江的,已有200多年历史。韶关的儒家拳,又名“少林儒家拳”,相传是少林寺和尚传到江西,民国18年(1929年)再由钟声扬传到韶关。儒家拳流传于韶关、始兴、曲江以及湛江的坡头、塘博、梅菉等地。

儒家拳特点是灵活多变,以快制胜。手法有:截掌、插掌、挂掌、标掌等;肘法有:屈肘、拼肘等;腿法有:扫腿、弹腿、蹬腿、铲腿等;步法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等。下肢动作灵活,能用迅猛动作击破四面围攻。

拳术套路有儒家拳和少林儒家拳两套。器械套路有:单头棍、单支棍、大钯、双刀等。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