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集合九篇

发布者:蓝色妖哥 时间:2025-5-1 13:21

【热门】说课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说课稿集合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知识教材具体体现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要求:使学生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

这一节教学内容地位重要,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首先,知识点贯穿了整本书的内容,从宏观角度对书本知识进行梳理。前面所讲到的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和人机关系等知识点在这节有具体的应用。并且这节知识也是后面几章知识的一个缩影,对整本教材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从本章开始学生接触到了实践操作的内容。这一节的内容作用是开始让学生完成由理解到应用,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所以,本节与后面各章的关系属于“总——分”的关系。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B、过程与方法

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经历技术设计中交流与评价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技术交流的方法,发展技术的表达和评价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熟悉从事技术活动必备的品质,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体验技术问题解决过程的艰辛与曲折;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培养富于想象、善于判断、敢于表现个性、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3、教学重、难点及其确定

重点: 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

确定依据: 根据课标要求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所以这两个环节,都要让学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难点:如何制定设计方案,体现出方案的创新性和多种不同的方案

确定依据:技术学习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精神。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力求以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便携式小凳的设计,作为师生间讨论的课堂主线,始终贯穿设计过程的讲述中。整个教学过程以便携式小凳的设计过程作为时间线索,以案例的形式展开,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获得既形象又具体的认识,生动地展示了设计的一般过程。学生通过参与,可以从整体上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在教学中,要启发、鼓励学生设计思路的发散性、构思方案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知识迁移法。

2、学法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采用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分小组来制定设计方案。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整个学习过程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展示同学们刚买的`小凳--塑胶小方凳。

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了开学典礼,都购买了塑胶小方凳。你们对这凳子是否满意?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同学们是否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多功能的便携小凳子?到时候可以把凳子批量生产出来,提供给下一届的师弟师妹们使用。”

以任务驱动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现有的凳子存在的问题。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小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设计。

(二)问题生成

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哪些?制定设计方案需要经历哪些步骤?如果是你来设计小凳,你会怎么设计呢?

这些问题涵盖了本节知识的重难点,用问题凸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采用问题驱动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主动探究

根据提出的以上问题,以任务驱动来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每个知识点,老师要做引导,同时又对同学们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利用启发式教学,以设计便携式小凳案例为主要形式展开,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发现与明确问题

解决问题是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我们买的小凳存在什么问题?(根据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明确问题)

对小凳提出了哪些设计要求?(启发式)

(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从生活中找问题,要强调从技术的高度对问题进行考虑)

2、制定设计方案

要明确两点:

(1)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

(2)任何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不会仅有一个

(用讲述法,让学生了解以下几个步骤)

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① 收集信息。收集哪方面的信息?收集途径?

(引导学生开放性参与,不束缚学生的思考)

② 设计分析。挖掘影响设计的主要因素。面对设计要求和约束条件之间的相互矛盾,如何去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通过对设计要求的解析,让学生归纳出材料、结构和便于携带等主要问题)

③ 方案构思。(难点)

根据设计要求大胆构思,提出多个设想力求做到:

与众不同——创新

百花齐放——多样

(鼓励学生发挥其想象力,根据设计要求,大胆构思,挖掘创造潜力)

给出一些关于小凳设计的相关资料。

④ 方案呈现。

⑤ 方案筛选。

对于④⑤两个步骤由于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去完成,一堂课的时间也有限。对于这两个步骤来说让学生知道,下一课时再进行详细讲解。

(四)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来描述出他们所了解的整个设计过程,解说一下他们目前所针对小凳设计构思的方案。其他同学可以就其描述和讲解过程提出不同的见解。

体现出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提高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的过程,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五)课堂总结

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设计的一般过程按科学的顺序进行,它保证了设计的方向性和设计的质量。设计的过程一般包括的几个环节不完全是一种线性的关系,有时是不断循环和反复的过程。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学习了该节课后应该有什么收获。

(六)知识迁移

布置课外作业:每个小组去发现身边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设计要求,构思设计方案。用知识迁移使学生自主建构认知,从小凳迁移到别的问题然后制作设计方案来解决。

1、对于课程内容本身来说,内容稍多。后面还要对这节知识不断的复习,让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来体会“设计的一般过程”。

2、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些不积极的参与的同学。在后面的环节可以对不积极的同学提出一些要求。

板书设计:

设计的一般过程

⒈发现与明确问题

调查-分析-发现-明确-设计项目-设计要求

⒉制定设计方案

收集信息-分析、归纳信息-提出设想-制定方案-筛选方案

⒊制作模型与原型

绘制图样-制作模型(原型)

⒋测试、评估与优化

测试:结构性能、技术性能

评估

优化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课程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教学策略四个方面来说说本单元教材的内容。

一、课程要求

《万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是有关数概念的教学,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这一单元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估计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五个信息窗。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个信息窗理解意义、数数、读数、写数、组成、数位五个内容。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这一信息窗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估计这一信息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体这种估计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这一信息窗分为整百整千数加减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两个内容。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认识,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万以内数的认识》经过学生前面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总之,对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这一单元就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大小,认识近似数、估计,正确口算

2、能力目标

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他人帮助下,能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

2、数位的意义和顺序3、万以内数的读写

4、数的组成

难点: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2.体会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各知识点的`教学策略:

1、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首先,结合学生的做操情景,来估计一下有多少人,然后再去数一数,算一算引入“千”这一计算单位,然后引导学生来这样“一个一个的数”, “十个十个的数”, “百个百个的数”, “千个千个的数”的数学活动,知道10个一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体会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通过现实情境估计二年级学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和“多少本书有一千张纸” “多少本书有一万张纸”的活动来进一步感受大数千、万。

在理解数位的意义时,由于生活中很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知识,充分借助计数器理解百位、千位、万位等数位的意义

在数数时,对学生来说,拐弯处的数数,是一个难点,如: 989数下一个时,学生直接数1000,这时我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认识到下一个应该是990.并再通过举类似的例子(如:489数下一个,679数下一个等)进一步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同时板书时,我把989和990后两位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989下一个是990,就是和89下一个是90是一样。

在读数和写数时,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的数是一个难点,如读20xx时,出现两千零三和两千零零三两种读法,这是通过学生交流,学生知道读两个零重复了,读两千零三就可以。在写一千零八时,有写成108的,通过学生交流,并借助计数器来拨拨,认识到“1”在千位上,“8”在个位上,理解0占位的必要性。

在数的组成这里,与读数和写数来结合的,同时结合借助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来体会数位上数的意义。

练习题中涉及到的数的规律,实际是对数数和数位意义知识的延伸,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在这里借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方法,然后再解决问题。

2、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的方法多样化,只要能比较出来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总结出下面几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数位来比较,数位不同时,数位多的数大(例如:1008和987,1008是四位数,987是三位数,所以1008大于987)

数位相同时从高位比起。(例如:968和980,都是三位数,但是980的十位是8,968的十位是6 ,8大于6 ,所以980大于968)

方法二:借助一个标准来比较。(例如:1008和987 。1008大于1000,987小于1000,所以1008大于987)

方法三:渗透近似数来比较(不易要求过高,重点培养学生数感)(例如895和806,通过学生想895和806离得哪个整百数近,得到895的近似数是900,806的近似数是800,900大于800,所以895大于806)……

3、估计估算

先让学生独立的估计,再组织交流估计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对结果同样不要求精确、统一。在估算过程中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策略进行估计,避免毫无根据的估计。通过情境图,估计有多少人在做操?先输出20个人来,然后圈一圈,再看看总人数中有几个这么多,这样就可以估计出总人数。

同时增加一些身边的素材,估计一下一张书页的字数、二年级学生的人数、全校的人数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4、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先复习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增加迁移效果。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口算方法。同时特别关注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的方法,为学习整千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作铺垫。在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120看成12个十时,可以借助计数器或者小棒很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

我想:无论是数的认识的教学,还是其他知识的教学,只要从实施素质教育这个大处着眼,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这些小处着手,课堂教学效率必定会提高!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三册第4课《乡下孩子》

一、说教材:

《乡下孩子》一课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这首诗选材典型生动,语言简练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悦目赏心。全诗一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生活的情景,文中“欢畅的黄鹂”比喻孩子的活泼欢乐;“盛开的野菊”比喻孩子漂亮可爱。第二小节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捉蝴蝶、吹草叶欢快游戏的情景。第三小节写挖野菜、逮小鱼等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乐趣。最后一小节赞叹乡下孩子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无拘无束成长的幸福。教学完这篇课文共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是会读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会五个生字和学习诗歌第一小节。第二课时的任务是教学诗歌二、三、四小节和剩下的5个生字。我今天所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目标是

二、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诗歌,使学生了解乡下孩子,感受乡下孩子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也培养他们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剩下的5个生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模仿诗歌的格式练习说话。

3、学会本课剩下的5个生字。

四、教法、学法

本堂课为第二课时,在教学中我坚持“教为学服务”的原则,紧密结合课文特点,采取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借用插图直观教学的方法,加动作朗读法。,想象朗读等等,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感受农村孩子的真实生活,把学生的思想带入到大自然中,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蝴蝶 一( )草叶 一( )野菜 一( ) 小鱼

( )故事 ( )歌曲 ( )野菜 ( ) 小鱼

字词的学习是低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正确理解朗读课文的关键。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巩固生字和通过字词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积累。也为学习诗歌扫清障碍。

3、齐背第一小节后思考:乡下的孩子幸福吗?他们会有哪些有趣的游戏呢?为过渡引入第二节的学习。共3页,当前第1页123乡下孩子说课稿 相关文章:数星星的孩子教学案例《美丽的丹顶鹤》教案《我为你骄傲》教学设计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葡萄沟》教学设计《乡下孩子》教学反思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文及教案《20xx,北京!》的教案及反思《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一课时查看更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说课稿 篇4

估算

估算要引导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不要单纯用算式进行机械训练。让孩子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

会区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和加法估算方法的不同,以及能准确说出估算值和准确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29×3≈ 36×7≈ 199×4≈

31×3≈ 34×7≈ 203×4≈

以及完成课本综合练习第4题

笔算

第一步:估算。这步的作用有三个:一是估算作为一种策略、二是前面所学估算的应用、三是与下面的精算计算作对比。

第二步:笔算。竖式的书写方法、乘的顺序;

第三步:对比。有两个对比,一是精确结果与估算结果的对比;二是进位笔算与不进位笔算的对比。

在这里估算与口算是为笔算服务的.。具体讲:估算:是界定结果的大致范围,便于与精确结果的对比,可起到验算的作用;口算:是分解了的笔算,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里。

让学生总结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尤其是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部分,中间、末尾的0为什么可以不乘,如果乘,乘得的积在竖式里是什么样的,这一切通过对比,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发现其中能够简便的原因。

练习:综合练习第7题

混合运算

1、由问题到算式不要急于求成。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面对一个问题,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由分步到综合,分步与综合不是算法的多样化,而是解决问题的不同层次和阶段。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将分步式转化为综合式。要对综合算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进行解释。

4、 综合算式列出后,要引导学生对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讨论,结合解决问题的顺序,明确为什么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在对比中融会贯通。

1是连乘、2是有小括号的、3是乘加。比较运算的顺序:即每个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通过比较,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一个更加明确地认识。

练习:课本综合练习第107的第5题、第6题、第8题、第12题。

整体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任务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争做到了以下几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

数学知识的复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整个复习中体现了:知识让学生疏理,为他们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2、针对性原则

复习时必须突出重点。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于本节课的复习,我侧重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练习,查缺补漏。

3.发展性原则

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但不是简单的重温,而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但是不能忽视基础性,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适当的发展。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学内容

《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分数的再认识》这一节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的问题情境、说一说、画一画、和“你知道吗”来呈现教学内容。让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了可利用的丰富资源,从而安排合理有趣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所得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电脑课件等。

学具准备:彩色笔等。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创设情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2、学法:

课刚开始,教师就创设“拿铅笔”活动情境: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并提出问题: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了解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之后,

让学生动手操作,以说一说、画一画、练一练等不同的方式来认识不同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四、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是分这样三大块进行设计的:从实际情境引入课题、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将分数应用到实际生活。

1、创设了“拿铅笔”的教学活动引入教学,让学生体会同样是1/2,铅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这是因为原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2、创设了利用实物让学生“说一说”的情境活动,联系厚薄不同的“两本书的1/3”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3、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在每一个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这种“动”,不只是学生自己单向的学习,还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5、回到生活,用“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学数学是为了解决问题,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6、通过阅读“你知道吗”,去了解分数产生的漫长过程,了解分数的各种记载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7、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学过今天的知识,你想到哪些分数? (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说课稿 篇6

拿到这篇文章,我首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的是住在机关四合院的“劳动者们”种太阳花的事全文共四个部分,分别交代了种太阳花的原因,太阳花从种子落地到一起开放的过程,单独一朵太阳花的生命极其短促,来年还种太阳花,通过作者记叙种太阳花的经验和感受,表露了人对花的爱恋,花对人的启迪。

在第一课时中,我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带领学生把课文的四个部分的内容了解清楚;二是根据课后生字表和课文重难点勾画重点字词,并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三是引导学生读课文,用多种方式读熟课文,做第二课时的铺垫。

本节课开课,我先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然后请学生画出描写太阳花美丽的'句子,抓住“闪”等词语,“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句子分析试图一边把学生引到美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的欲望,一边通过读重点语句,细读悟情,挖掘太阳花的美,在了解太阳花生长过程的同时,感受人对花的依恋,同时体会作者的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

接下来,进入下一个重点也是全文的难点:太阳花美且经久不衰,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再读第三部分课文,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就是太阳花不怕困难,乐观向上,主动让位的品质。

最后通过仿写练笔,联系自己身边的人,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感受到人文关怀,体会到做人的道理,升华主题。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小节的内容,本节是这一内容的第二课时。旨在为后继学习解方程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以后在代数几何中进行量与量之间的转换,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依据,更为以后学习不等式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对前一小节估算方法求方程的解一次推进,更是对小学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一次变革。实现由具体的数向抽象的字母过渡,从而让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基于教材的安排及初一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特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难点:等式性质的导出过程。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数学课堂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测的探索过程,考虑到初一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陌生,难在从实验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等式的性质,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综合、抽象能力,获取学习数学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情感,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自主归纳法: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

3、自主学习,与讲授相结合法;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围绕三个什么来教学,即为什么学习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怎么运用等式的性质?。

(一)关于为什么学习等式的性质?主要是在引入时以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墓志铭上的名题作为情境导入,当学生列出方程后,提出问题: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求出方程的解吗?你要试验多少次才能找到方程的解?当学生感到用估算的方法难于求解时,引出学习等式的性质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通对观察、实验、探究、归纳、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

这样设计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机。

(二)关于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交流归纳出等式中满足的规律,进而把规律用式子表示出来。

实验按以下过程进行:

1、实验前提出问题

等式像平衡的天平,能否通过加减天平两边的重量,使天平继续保持平 衡?

2、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一:

①出示天平,让学生第一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②放上两个同重量但不同种类的物体,让学生第二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平衡——这时说明左边物体为a千克,右边物体重量为bkg,那么,两边物质重量相等,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a=b

③在天平左边加一个3kg物体,让学生第三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该怎么变化?

④在天平右边加一个物体,但与第三次重量不同,让学生第四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怎么变化?

⑤在天平右边换上一个3kg的物体,让学生第5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平衡,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天平两边同时加上同重量的物体,天平仍然平衡?把平衡的天平看成等式a=b,相当于在等式两边做什么变化?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实验二:

①出示天平,两边各放同重量不同种类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②拿走天平左边一个“△”,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怎么变化? ③拿走天平右边一个“□”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怎么变化? ④换回“□”、放上“△”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怎么变化? ⑤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重量物体时,天平仍然平衡?

把平衡的天平看成等式a=b.“△”形的重量为2kg,相当于等式两边做了什么变化?

⑥天平两边放上一物体xkg,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⑦天平两边放上一物体,(x+y)kg,观察天平是否平平衡?这里x、x+y都是些式子,说明等式还满足什么规律,你能把规律用式子表示吗?

实验三:

①出示天平

②天平的左边由○○→○○○○,天平不平衡,右边怎么变化?

③天平左边由○○→○○○○○○,天平不平衡,右边怎么变化?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天平仍平衡,扩大多少倍,也可以看成什么运算?相当于在等式a=b的两边做了一个什么变化呢?

④天平左边○○○○○○→○○○,天平平衡吗?右边怎么变化?

⑤天平○○○○○○→○○,天平平衡吗?右边怎么变化?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天平左右两边重量同时缩小相同倍数时,天平仍平衡?缩小多少倍也可以看成什么运算?相当于在等式a=b的两边做了一个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说明等式性质2,并用式子表示?

这样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归纳、探索发现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经历产生知识的过程。

(三)关于怎么应用性质,对书中例题只点拨,不讲解。特别是例题中的(3)强调一题多解。并在后面安排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先简单应用,再逆用性质,最后解决数学家的岁数问题。

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巩固本节的重点知识和易错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关于小结:

主要是让学生辨析两个性质的相同和不同点。

五、几点思考:

1、演示实验能否达到效果。会不会有同学在已知结论的情况下,直接用结论,而不是通过实验发现结论。

2、等式是生活中的平衡状态,除了相等还有不相等,如果有学生问,就给学生作进一步的解释,为后面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打下基础。

3、习题中有ax=-3x,推出a=-3,可能有学生忽视x不等于零。

4、实验后,学生可能无法用语言描述等式满足的规律。

5、求数学家的年龄时,可能有同学不会合并,这时降低要求,能做的更好,不能做的,放到下节课再解决。

说课稿 篇8

《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七单元课文。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实等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描述了两只小兔接受了老山羊不同的礼物,回家后不同的表现,结果也不同。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文章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把小白兔的勤劳和小灰兔的懒惰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课文中配有四幅生动的插图,充满童趣,学生非常喜爱。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弱,落实识字、写字,才能为阅读打下基础,孩子已初步具备了拼拼音识字的能力,但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老师在引导孩子识记时,要及时进行巩固复习来避免字词遗忘和回生,孩子们通读课文后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在适当的'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他们动脑想、去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说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课堂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以及实验教材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课时拟订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a.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翻地、浇水、施肥、时候、拔草、一担、挑水、饿了”等词语。会写“把、拉”4个字。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收获。为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作好铺垫。

以上目标中重点应落实“在具体语言环境下认识8个生字,结合具体语言认识两只小兔子的不同表现”;难点是“运用恰当的语气朗读两只小兔子所说的话”。

四、说教法

我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动画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学习情境之中,采用读、说、画、写等方法学习,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五、说过程

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为了达到课堂教学高效创新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课件资源猜谜语:“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三瓣嘴,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 和老师很快融为一体。接着利用电脑播放孩子们最喜欢的课文动画,把学生带入有声有色的生活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环节二、初读识字、写字

首先请小朋友自己放声读一读故事,提出要求:边读边圈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出课文的自然段;然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运用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的方式检查生字,提高学生认读生字的积极性。写字环节重点指导“吃”,强调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的写法。

环节三、精读感悟

这一环节基本步骤如下:

1、在学生比较充分的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知。由一个问题“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引出讨论,引导学生明白事情发生的原因,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引导小朋友说说小灰兔要的是白菜,小白兔要的是菜子。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小白兔回到家里,把地翻松了,种上菜子。”“ 过了几天,白菜长出来了。小白兔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白菜很快就长大了。”“灰兔把一车白菜拉回家里。他不干活了,饿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朗读、理解、感悟,引导学生明白小白兔劳动中的辛苦,体会小白兔的勤劳和小灰兔的懒惰。

3、通过课件出示的两只小兔子的对话,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认识“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含义。

环节四、升华拓展

这一环节设计问题讨论: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

最后,在《劳动最光荣》的歌声中结束快乐的课堂。

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除法和学会了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重要基础。

教材分析:

首先安排了一组分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中的一个实例,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介绍余数的名称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法。接着让学生“试一试”,把其余两个平均分有剩余的实例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在“想想做做”中再由“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有剩余”的情况引出“平均分成几份有剩余”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探索欲望。

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看”。

课件出示一组标有序号的,依次画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教师背对屏幕,请学生说出序号,老师猜出是什么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我分四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分一分。

利用课件创设小朋友分铅笔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然后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几个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样通过把10枝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获得了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并为后面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第二层次——观察分类。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的结果。

接着组织学生观察表格,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得到一类是正好分完,另一类是分后还有剩余,课件将这两种情况分两张表格出示。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让学生对“余数”有初步的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第三层次——写算式。

首先组织学生观察第一类分法的表格,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接着组织学生继续观察第二类分法的表格,引导学生根据其中一次分得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引出“余数”这个概念,并结合板书,介绍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接着再次组织学生观察比较10÷5=2和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

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由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

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使学生把具体感知进行抽象,形成了“余数”的概念,同时发展了抽

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次——试一试。

组织学生把其它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同桌互评,全班交流,并读读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这样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有余数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巩固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结合书上习题,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巩固。

第一层次——操作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引导学生自己摆一摆、填一填,再组织交流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分后有剩余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

第二层次——对比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看图根据不同的描述独立完成两道填空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第三层次——回到课始的游戏“猜猜看”,我利用学生这时候跃跃欲试的心理,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你能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一试呢?然后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

这个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