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高中地理说课稿4篇

发布者:芝麻炒西瓜 时间:2025-5-22 13:29

【精华】高中地理说课稿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高中地理说课稿4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

A、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设疑导学法

2、图例导析法

3、归纳推导法

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

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我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

三、说学法

1、阅读法。

2、图画法。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四、说教学程序

1、说导入: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象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采用复习导入和反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反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说新课教学:

我在黑板中间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6C图,从C图上来掌握判断P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

要求学生在图上画出P点所在的纬线,标出晨昏线,标上字母A、K、B。得出P点所在的昼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点昼夜等长。如黑板所示。从而使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为加深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还可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

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

为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画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阳直射与昼夜长短变化图,如后图所示。只要比较不同日期的—昼弧长短即可看出昼长变化,掌握了这三个日期的昼长变化规律,后面日期的昼长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问基本可以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

(1)从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2)从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3)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4)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季节?

(7)何时全球昼夜平分?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

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之间的纬度距离),要求学生把五幅图上的P地所在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用红笔画出来,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画,从板图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其间配合下面提问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其他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

(2)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这是P地的什么季节?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这句话对吗?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同样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整个过程直观而有逻辑,紧紧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

后面的四季、五带的形成与划分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即可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还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1)四季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增大为25,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说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完成,新课结束时,看时间还可以按学生情况增加几个提问。

4、说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把前面1、4课与1、5课所学的的知识纳入新学的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原所在。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学习过人口、城市之后关于生产活动的第一部分内容,之后是学习工业地域类型,这一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具有铺垫的作用。另外农业的生产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很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土地资源和农业”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知识几乎没有了解,加上本节课理论性又较强,所以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时间预习课本,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口、动手、动脑,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目标导学法、实例导思法、引议释疑法、点拨破难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思想,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说教法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图片导入法。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农业的概念,接着说:“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图片法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回顾之前的知识,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也与本节课联系紧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主要包含“农业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区位的变化”四个知识点。

1、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的含义比较简单,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后可以知道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我会顺势提问: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农业的布局呢?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农业区位因素

我会通过具体例子提问,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农业区位因素: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都比较冷,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类型。【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汉沽区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市场】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交通】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回答完后,我会与他们一起总结出: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学生易于理解,体现了地理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农业区位的选择

【活动探究法】全班学生分为三大活动小组,分别完成课本43页的三个活动题,讨论完成后请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补充资料)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给予点评,并与他们一起总结归纳:

(1)水稻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的原因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而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

(2)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是受地形条件限制。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受市场、价格、需求及政策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区),喷灌(以色列滴灌技术),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类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带,美国东北部成为专门的乳畜带,发达的交通和保鲜技术使荷兰成为著名的鲜花供应国。提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后总结】由于人为改变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使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而解决了本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设计意图】农业区位的变化属于一个较为综合的知识点,放在巩固提高环节,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前面知识的学习,也是对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和升华。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将课本44页活动题“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作为作业,学生完成后下节课进行分析讨论。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第一课时(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 “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根据课标要求,讲本节课细化为以下几个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说教学难点: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

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 四、说教法

1.创设情景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说学法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1】: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佳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它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们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而且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

【板书】: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水圈的组成

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图片】:

多媒体展示课本上图2—3—2“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总结: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说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电脑

一课时

三.说学法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

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新课讲授)。

3.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反馈)。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用视频以及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设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高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2.新课讲授

A.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区位的含义不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只要让学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能力。

B.读图分析,了解并巩固应用农业区位因素

要求学生分析教材图3.3,从而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后,展示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C.通过活动,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通过读图以及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分析巩固

通过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启示:除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

并分析图片分别体现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巩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D.分析教材,识别图片,理解农业地域

阅读、分析教材,看图识别,研究案例《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能清楚直观地说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巩固所学知识。

4. 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