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推荐】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及特点:
这篇文章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异。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临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选择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朗读与理解,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划出并且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窃读时心理、动作的语句,体会与理解作者窃读的滋味。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三、说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齐读、赛读、小组读、男女学生赛读等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小组的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小组内成员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法是很重要的,本节课上课前给学生讲好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心到、眼到、口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则格言进入题目解读、由窃读的意思进入文本学习。
(同学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孩童时代那奇特的窃读生活吧。首先、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
窃读又是什么意思连起来、窃读记可以解释为……)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读书的.名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做到由已知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
(二)、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找一找: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窃读的。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让学生初读一遍课文,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归纳能力。
(过渡语:好的,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找看作者究竟是怎样窃读的?并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四人小组交流)
贴在大人身边来窃读
下雨天窃读
饥肠辘辘地窃读
(三)、品读赏析
(过渡: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很快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学生小组合作划出描写作者窃读时心理活动、动作等词语或语句,并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己小组内各成员的各种观点,交流他们各自喜欢的段落,扩大他们的思路。
追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四)整体把握,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吃饭长大,是指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六、设计思路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学生的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都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都在为本小组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学生始终都在自我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方法。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一篇课文,前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和王维。第三首古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对于边塞诗学生读得较少,再加上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教学中,设置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
2.说学法:
教学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或交流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古诗,或交流与古诗作者相关的古诗,或欣赏与古诗主题相关的歌曲,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2.交流资料,感受古诗。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语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我还播放了歌曲《从军行》《送别》和反映故事内容的画面,学生很快被那动听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同时,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交流探究,理解诗句的意思。
4.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语、从字面上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进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诗的诗意,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5.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在本课的教学中适当地安排延伸和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时,指导学生学会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课本以外教学资源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力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在《从军行》一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同诗人”作品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抓住“同主题”作品拓展延伸。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在课堂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拓展阅读,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七、说作业设计: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情况,帮助学生背诵和积累古诗,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课内容
《人物描写一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讲课文。本组教材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专题,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本课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细致刻画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片段二《临死前的严监生》刻画了爱财如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片段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向我们展示了王熙凤这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的人物形象。作家描写的每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2)能通过阅读感受到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学交流、表达反馈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四、说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为此,我采用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2、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3、以读促悟策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我把本课分为三个课时来学习,现在我以第一课时“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为例来说教学程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观看影片《小兵张嘎》片段导入新课
借助电视剧《小兵张嘎》,和学生畅谈小嘎子这一人物,建立起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点,缩短本文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和高昂的兴趣中展开教学。
第二个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感受小嘎子的人物形象;并请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读文,使他们在读中学习表达。同时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在初读课文和学习完生字词后,指导学生说一说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嘎子和胖墩儿是怎样摔跤的?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根据学生交流句子的顺序朗读感悟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来体会人物的形象,让学生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把文章中的摔跤片段概括成几句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动词如:(1)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qian架似的对起阵来。
什么叫“虎势儿一站” “公鸡鹐架”?神态是怎么样的?是一双怎么样的眼睛?手和脚又是怎么放的?请学生做一下动作。并读出老虎的勇猛,把这种逼人的气势读出来,更加虎虎生威些,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并且默读课文,进行品读,感悟,进一步感受小嘎子的形象。这时,不仅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还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描写,真正做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同时,不忘感受胖墩儿的形象,从另一面看到嘎子的性格特点。而这些环节渗透着读书,让学生读中感悟,悟中读文。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本着“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的理念,我布置了这样的小练笔
小嘎子和胖墩第二次比赛摔跤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看到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少年形象。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了徐光耀爷爷把这两位人物写得如此鲜活,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呢?(主要是动作描写,兼有语言和心理描写)
那么第二次比赛,他们会比什么呢?小嘎子会想到使什么巧招儿呢?请大家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其他描写方式,展开想象,写一写嘎子和胖墩儿的第二次比赛片断。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 ,这个片段的板书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 和 胖墩儿比赛摔跤
气势逼人 站 摔跤惯手
机灵鬼透 转 憨厚沉稳
钩 赢得胜利
结束语:“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14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四自然段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第五自然段揭示“水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滴水穿石”和“启示”造句。
3、了解本课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领悟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转移、持之以恒的去做。
三、说教法
这是一片说理性文章,教学时可以安排读、说、写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充分地读“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然后抓住“滴水穿石”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说从着一自然现象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对课文中的句子是怎样理解的。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如果这样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人类身上存在,会有什么样的奇迹呢?读课文中的三个例子,说说他们都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是什么让他们能够成功的?这里可以设置小组学习,给每个人安排小组学习中的任务,让学生真正的学习。课文讲到这里,可以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除了课文中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类似的名人故事?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课前有所预习准备。帮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滴穿”“顽石”的意思。并且联系实际,举例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词语积累,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成语、俗语、谚语的意思都有滴水穿石所要揭示的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昨天我们一起去安徽省广德太极洞内看了一种奇观是——滴水穿石,那么这一现象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
2、指名读。
3、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读出你的理解。
4、找出这句话中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
5、两组反义词中更突出的是什么词?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能读好这一段话吗?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滴水穿石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他能够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呢?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就不难明白。
1、指名回答,说说滴水穿石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
2、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呢?带着你的理解朗读。
3、你是怎样把这段话读好的?抓住了哪些关键的词语?
4、你读得真不错,这些关键词就是滴水能够穿石的关键所在。缺一不可。你能再次将这段话读好吗?
指名读,齐读。
5、现在你知道滴水是靠什么才“穿石”的吗?
6、和雨水相比,雨水为什么不能滴穿石头呢?
三、引读过渡。引读第三自然段过渡。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书中就给我们举了三个名人的故事。
分小组学习,思考问题
1、书中介绍了哪三位名人?
2、他们获得了哪些成就?
3、他们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课外延伸
1、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名人故事?
2、你现在能说说“滴穿”一块块“顽石”中的“滴穿”是指什么?顽石又是指什么?
3、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这样的“滴水穿石”的经历吗?
4、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打算今后怎么做呢?
五、总结
是的,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引读)你拥有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你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