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高中地理说课稿4篇
【热门】高中地理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全册书的最后一节,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这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本章也是对模块一与模块二的总结。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城乡规划”、“旅游”“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1. 知识与能力: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及其实施的基本途径;理解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理解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对以后的发展,更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二、说教法:
结合中国国情,利用数据、图片,文字等资料举例说明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得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通过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比较,得出清洁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用视频资料引入,用幻灯片的形式把我国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案例资料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三、说学法:
通过案例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分析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说明在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使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得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
通过列表比较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得出清洁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提倡循环经济提供更有效地依据。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用触目精心的一首MTV《EARTHSONG》导入新课,引出人类已经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危机。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庞大的国家,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严重。既然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
2.新课讲授:首先,通过三则补充材料的案例和课本上的内容分别说明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深刻的环境危机方面的问题,得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接着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的过渡引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上,主要通过其中一种主要途径-循环经济的讲解,特别是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具体分析,总结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事在必行,行必有果。再通过完成课本上最后一个活动题对本节内容进行深化。
3.总结本课内容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2.4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四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四)教材处理:
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确立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确立依据: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2.方法和手段:
①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三圈环流的形成;
②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
3.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引课,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
(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单圈环流的形成
3.三圈环流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或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黑板上绘制的板图或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探究活动)题目: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而与之纬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区却是沙漠广布?
分析: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内使用(最好放在已经讲授了全球大气环流还没有讲季风环流时进行。这样可以引入季风环流的教学。本探究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实际上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海陆分布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板书)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单圈环流的形成
3 三圈环流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作用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让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从而使创新的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闪光。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3
(一)开场白(略)
(二)教材简介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的内容。本单元是自然地理知识最为集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单元;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后而编排的,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五)优化出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虽然他们可以从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获得有关资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统。由于条件所限,传统教学也只能以小量的图片和资料可以辅助讲述,学生对各种地质灾害的感受比较平淡和肤浅的。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上述的不足,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较多,教学容量大,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六)教学程序安排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可以播放视频——加利福尼亚地震发生后的视频一段,构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悟能力,进而稍详细地以地震为例,说明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接着导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阐明地理过程,再逐步深入了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举实例时,要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质灾害,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现代教学论认为,地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讲授地质灾害应着力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迫切性,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培养能力方面可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人类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和邮政通信等。地域联系对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各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编写,就是选择了交通运输这一最重要的地域联系方式进行要点的讲授。
本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通过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阐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选取了“南昆铁路建设”等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内容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体的实例,单纯的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对交通的区位因素分析等内容进行深化。
1、知识与技能:①交通运输的方式及其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②根据运输对象的特点及运输要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及线路。③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特点④了解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本节知识的学习既有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表格分析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又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交通运输网的发展趋势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时,具有运动的、发展的眼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加强交通环保意识,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树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教学重点: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
教学难点: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二.说教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式讨论,讲练结合,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学习现代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各种交通照片和交通网地图,同时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合理利用选择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时,还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保证交通安全,使交通运输更好地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
三.说学法:
本节课充分利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读图分析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从交通方式的选择到交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做到了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和发表意见、动手填图并完成习题,全程投入。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学习。开门见山式导入人类的地域活动联系,并设计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讲解。通过导入,让学生明确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交通运输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认识,以便于下面教学内容的进行。
其次,进入新课讲授。由于学生们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已经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方面的讲解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阅读课本的.图来学习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交通运输方式的掌握,仅仅知道其优缺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引导出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并通过实例与学生共同分析,选择出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得出要综合考虑,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根据运输对象的特点和运输要求,选择最佳运输方式的结论。
接着,过渡转折,引出交通运输网,通过“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铁路”,以及从“畜力-船-汽车-飞机-管道”交通工具变化来综合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并结合书上的“南昆铁路”的实例,来具体分析几个因素对南昆铁路的建设的影响。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培养,意在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
最后,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主要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
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有运价、运量、运速:
1、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 二、交通运输布局
2、南昆铁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