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上海卷“发问与结论”作文【10篇】

发布者:麦田晴空 时间:2022-11-16 11:45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2年高考上海卷“发问与结论”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2022年高考上海卷“发问与结论”作文1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是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刘晓雪——《发问》的获得,大都由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认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这样的人古今中外有的是。

蔡伦看棉丝纸是宫廷专用的,还浪费材料。他偏要发一个问:“怎样才可以作出民间也可以用的节约纸呢?”经过他不断地努力,终于创造了中国四大发明的“造纸术”。

袁隆平看到英美一些国家培育出了新品种——杂交水稻。他问自己:“为什么国外可以培育出新品种,中国却不行?我也要培育出杂交水稻!”他每年都会来到水稻田,一株一株的观察,研究,寻找变异的水稻。经过了三十年的培育,终于找到了许多种高产品,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毕晟觉得雕版印刷术太麻烦了,他觉得应该创造出一种简便的印刷术,他不断地问自己:“应该怎样做?这样行吗?不行不行。那这样?……”经过他不断地探索与制作,终于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哥白尼发现《圣经》中的“地心说”有些情理不合,因为在划船的时候看到的是船在动,岸不动。那么按照“地心说”的方法就是船不动,岸在动。这当然是不对的了。于是哥白尼经过多年的天文研究提出了“日心说”的新观点。但因为怕迷恋圣经的教徒为自己带来麻烦就迟迟没有发表。在他去世的那天他终于看到他的朋友帮他出版的“日心说”了。

2022年高考上海卷“发问与结论”作文2

我们每天都要去学校。在学校,要学很多很多的知识,可是,你怎么可能知识一一装进脑袋呢!即使你是在聪明,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的话,一五一十的全部记下来,更何况,如果有不懂的话,还只不定怎么办呢!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不仅要学,好要问!

人们通常把有知识的人叫做“有学问”的人,这个说法非常好!因为要想当一个有知识的聪明人,不仅要学,还要问!要做到不懂就问。有些人,遇到一些作业上的难题,总是不敢去问老师或者同学,因为他们胆小,不好意思去问,我们要学习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就喜欢问,对世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我们是要面对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的,不能不懂就憋在心里,遇到不会的事就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这样我们才能够领悟深刻的道理。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我们要学习学习他的品质!

再比如我,我就喜欢问,不懂数学,语文,英语的题目,就会问老师同学,不要不好意思,我们生活同一个祖国里,我们就如亲人!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我们要勤学好问,不懂就问,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哦!

2022年高考上海卷“发问与结论”作文3

上一堂作文课没有上,也没有写作文,就是要访问我们每个人问题,当我知道全班要被访问时,很紧张,因为我很怕轮到自己。

首先,老师要访问最讨厌的陈宇晟,老师很有礼貌的问:“宇晟,你在家常常做什么?”他一直傻笑,而且撑着头,说:“我在家里常常看喜欢的电视节目。”我也和他一样喜欢看电视。

接着,老师要访问我最喜欢的陈勤闵,老师问道:“陈勤闵,你最痛恨、最不喜欢的事是什么?”勤闵很不爽的说:“我最痛恨的事就是被我们学校里的吴同学打。”我觉得陈勤闵真可怜!

最后,老师问和陈勤闵同班的黄诗琪,老师开心的问:“黄诗琪,你最敬佩哪一种大人?”黄诗琪楞住了,一个字都讲不出来,最后她说:“我喜欢有运动细胞的'大人。”我猜黄诗琪应该也很爱运动吧!

经过这次的访问,我发现大家都不知道可以说些什么,希望下次老师要先和我告知,再访问,免得吓死我们!

2022年高考上海卷“发问与结论”作文4

今天作文课我们上了访问记,老师让我们了解到访问的乐趣。本来的我很紧张,可是当老师教我们怎么问时,我就明白了,也解除紧张的心情。

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我看到有些人马上开始问左右邻居,而我第一个问的人是“赖宜茵”,我问她:“你喜欢吃什么?”她笑笑的说:“比萨。”可是我不知道比萨怎么写,所以我就写pizza。 当我问第二个问题时,我听到旁边有人在问:你喜欢吃什么?你的兴趣、你的专长等,可见大家好认真。后来我又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她微笑的说:“因为料很多。”我心想:天啊!这是什么烂答案,可是我依然保持微笑,我再问她:“你吃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她笑笑的说:“很好吃的感觉。”我觉得这个回答真是 烂,我问完之后,就沮丧的回到座位上。

经过这次的访问,我了解了要怎么问、怎么回答问题,也让我知道了每个人喜欢的东西、食物。可是,我看到了有很多人不认真,很吵,让我觉得他们很不用心。不过,在这吵杂的声音中,访问记还是也快乐的结束了。

2022年高考上海卷“发问与结论”作文5

老师告诉我们这堂课要写访问记,所以这堂不用写作文,使我非常开心,但一听到自己要被访问,我的心就像要爆炸的炸弹一样紧张。

刚开始,老师先访问我,问完后,后面正在专心看着白板的兆廷竟然不知道第二个被访问的就是他,他的表情呆呆的,像一个小宝宝,真可爱。当老师问他:“你喜欢收集什么?为什么?”时,他很开心的说:“我喜欢收集玩具,因为很好玩。”真好笑,因为他也只有说到玩具、好玩的东西时,他才会开心的不得了。

接着,老师正要访问眼神东看西瞧的白昀睿,他认真的回答老师,像个博学多闻的小博士,老师问:“你喜欢什么水果?为什么?”昀睿乖巧的说:“我喜欢苹果,因为很甜。”老实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说我喜欢苹果,因为它很可口,所以每之去水果店,我都想要带一颗回家。

经过这次的访问,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过我希望下次老师访问我时,我可以不要这么紧张,而且我希望我写的这篇作文能够给老师留下非常深刻的好印象。

2022年高考上海卷“发问与结论”作文6

天空中划过无数流星,每一颗都是耀眼的,富有特点的,就好比我们一般,各有各的特点,而我呢,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好问。

小时候妈妈就教育我:”不懂就要问”,于是天真幼稚的我,总会刨根问底的问个为什么。记得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秋天,我特别爱到处踩水,妈妈就给我套上雨衣,我就欢天喜地的跑出去了,可是,闷在一件不通衣服里。多难受啊。我想把衣服脱掉,对妈妈说:”好热啊,我要脱衣服”,妈妈说:”你脱了衣服就会感冒的,不能拖”,”为什么?”,”因为会着凉啊”,”为什么会着凉”?”因为天气太冷”。”那又是为什么”?这下慢慢答不上来,只好脱了雨衣,果然我感冒了。

还有一次我和叔叔去钓鱼,我从叔叔的话中知道了在钓鱼时不可以说话,会把鱼吓跑,还得很有耐心。我又不明白了,不停地问”为什么”总是把叔叔问的语无伦次,而我还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在一声声的为什么之中。我渐渐长大了,但是”为什么”这三个字还是围绕在我的生活中,爸爸总是告诉我别再问了,而我还是在好奇的驱使下,我还是会把大人问的答不上来。

唉!”不懂就问”的我还是在”为什么”只中懂得了许多知识;我这好问的特点也许会伴着我成长吧!

2022年高考上海卷“发问与结论”作文7

孙中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在我们班里,就有这么一个好问的人。

她,个子不高,脑袋也不大。可是,她那个小脑子里似乎装满了许多个问号,每天总会问许多的问题。

一次数学课上,老师正滔滔不绝地讲解数学题,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听讲,这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很惊讶,同学们也都不约而同地向她投去诧异的目光。

“老师,”她的脸涨得通红,“您能不能把这道题目再讲一遍?”

于是,老师又重新讲了一遍,问:“听懂了吗?”

“嗯,明白了。”她用力点点头,“可是,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做?”说着,她就讲出了自己的方法。

老师听了听,便把她的算式写在了黑板上,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问我们:“她的方法对不对?”“不对!”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老师,我错在哪儿?”她疑惑不解,眉头皱成了“川”字。

老师说,这道题目主要是考你有没有对号入座。

她沉思了一会儿,终于说出了正确的答案,紧锁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这个好问的女孩就是徐永鑫。

这时,我又想起了孙中山的那句话。是啊,如果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不去问,那么又能学到什么知识呢?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2022年高考上海卷“发问与结论”作文8

语文书中的课文《学与问》告诉我们:要求得真知,必须勤学好问。而好问是最重要的。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很好问,美国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也是如此好问。

爱迪生从小就爱问“为什么”。有一天,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着,爱迪生好像有了个惊人发现似的跑来,睁大眼睛问:“妈妈,咱们家的那只母鸡真奇怪,它把鸡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为什么?”妈妈笑了,她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地对爱迪生说:“鸡妈妈那是在孵小宝贝呢!它把蛋捂热后,就会有小鸡从里面爬出来了。你看咱家那些毛茸茸的小鸡,它们都是被鸡妈妈这样孵出来的。”小爱迪生听了,觉得很神奇。他认真想了一会儿,抬头问道:“难道把鸡蛋放在屁股下面暖和暖和,小鸡就能出来?”“对啊,就是这么回事!”妈妈微笑着点头。等到饭做好了,妈妈忽然发现小爱迪生不见了,哪儿都找不到。妈妈着急了,大声喊儿子的名字。这时,听到库房里传来了他的答应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过去一看,原来爱迪生在那儿做了一个“窝”,里面放了好多鸡蛋,他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妈妈更奇怪了,问道:“你在干什么啊?”爱迪生说:“妈妈,你不知道吗?我在孵小鸡啊!”

就这样,在这个不怕问“为什么”的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虽然没有读过几年书,却搞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我们要从小养成了勤于思考和提问的习惯,爱迪生一生的成就就是最好的佐证。如果你对世界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一个发明家。

2022年高考上海卷“发问与结论”作文9

我是一个好问的小男孩,在学校里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每次问的问题却是一大串,常常把爸爸妈妈问得哑口无声。也有时,一个问题得不到回答,我就一个劲儿地追问,让他们很不耐烦。

一个双休日的早晨,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三国演义>>的时候,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张飞战马超”这句三国的歇后语后面是什么呢?我就走到妈妈身边,问,“妈妈,张飞战马超的后半句是什么呀?”妈妈听了,想了想说:“当然是不分胜负了。”“哦!”我点了点头,说,“妈妈真厉害。”于是,我又认真地看起来。“咦,这个叫陈宫的老头书上怎么没有字,没有号呢?”我解不开问题就没心思看书。于是又去麻烦妈妈,这次好像妈妈不知道答案,可妈妈不好意思说自己不知道,就说:“去,去,去,一边去看,看书怎么有这么多问题,我要煮饭烧菜,没时间来回答你无聊的问题。”说完,就不搭理我了。

“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我又开始发问了。一有问题我总是想问个究竟,不过以后我得学会自己解答,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2022年高考上海卷“发问与结论”作文10

有时,我们也常问自己,是否听过无数道理,我们就一定能过好这一生呢?

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广告词:我们听说过无数的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令人反躬自省。

明是非,知美丑,辨善恶,懂道理,确实是我们过好这一生的前提。人若不明是非,何以为人?人若不知事理,与禽兽何异?但是,道理如果仅仅停留于“听”,止步于“懂”,而不能内化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外化为我们果敢决绝的行动,那么,懂得再多于我们过一生又有多大的用处么?

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足常乐”,陶渊明懂得这一道理,更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道理。他认识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于是,他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依然绝然地躬耕南亩,吟啸山林。虽只有浊酒一杯,淡茶一盏,破衣一袭,他却能坦然而快乐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知足者多乐。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做到呢?有的人汲汲于名利,错过了“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的亲恩;有的人汲汲于富贵,错过了“人生结交在始终,莫为升沉中路分”的友情;他们为名缰利锁所累,一生如飞蛾扑火般无怨无悔,错过了春花,错过了秋月。如此人生,道理知千条,又焉能过好?

宋楚瑜说得好:丰碑无语,行胜于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史铁生明白这个道理,更把这个道理化为无穷的动力,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双腿残疾,身患尿毒症,人生的苦难莫大于此。然而史铁生没有被不幸击倒,他用强大的精神信念同孱弱的身体抗争,用孜孜以求的写作行动,书写了人生的辉煌。人生如史铁生,虽不完满,夫复何憾?

我们同学们都知道:“凿壁偷光”成就了匡衡,“悬梁刺股”成就了孙敬,“程门立雪”成就了杨时。天上没有掉下来的知识和才能,“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放清香。”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愿付诸切实的行动,如此求学,又焉能获取真知?

道理之于人,犹如航船上的指南针,指引我们人生正确的航向;行动之于人,犹如航船上的桨,只有不停地奋力划动,人生之舟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行胜于“理”,若能谨记此点,又何愁过不好这一生?就让我们以此自戒,自勉吧!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